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学术交流】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及师资培养
2015.10.13

10月10日上午,2015年休闲教育国际论坛暨两岸餐旅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持续进行。“专题讨论: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及师资培养”于行政楼一层学院会议室成功举办。

来自国际及中国大陆、台湾的20余名知名院校学者和业界专家参加了专题讨论。本次讨论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王志功先生,有客网络总裁、网络营销和用户体验专家姚志国先生,针对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及师资培养问题作主题报告;第二部分,召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欧亚学院教务处张娜老师,休闲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旅游管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谭启鸿老师任主持人。在学术报告部分,王志功总经理作“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信息化人才需求趋势”的主题报告。王志功总经理首先分析了互联网与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引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培养互联网旅游行业人才的问题。王志功总经理提出,应当加强对学生执行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相统一;还应当培养学生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对问题标准化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应用性、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同时搭建行业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学,建立多向、复合的经验交流平台,最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图一)王志功总经理作学术报告

接下来,姚志国总裁作题为“旅游信息化教学的变革”的报告。姚志国总裁指出,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领先于行业应用,而行业应用需求又领先于教育体系,巨大的就业市场急需复合型的旅游信息化人才。可是,由于知识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和行业需求的发展变化,学校没有成熟的教材体系,往往以传统旅游课程加技术类课程拼凑,再加上教师本身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更缺乏教师本身的培养途径,这都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真正实训机会。在此情况下,姚志国总裁提出,MOOC课程的建设以及翻转课堂的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就此,有四点建议:一、开发数字化教材,即实时更新并可以快速传播的教材;二、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授业到解惑,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三、增加旅游时事课,让学生从关注行业开始;四、开放与合作,包括内容合作、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等,而合作方式有录播共建、课程共享、内容分成和学分认可等。

(图二)姚志国总裁作学术报告

专题讨论会第二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召开。首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晓莉老师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流程和实施三个方面向各位专家进行了汇报。刘老师总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形成专业特色为目的,从行业发展需求的分析入手,首先确定了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层次。接下来,通过梳理招聘网站大数据确定基于未来的目标岗位;通过行业高管访谈、行业管理层问卷调研等方法,完成了目标岗位胜任力调研。最后,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建立和课程模块构建便水到渠成了。

(图三)刘晓莉老师汇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休闲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家委员会成员对汇报进行了补充,详细介绍了旅游信息化方向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总结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特征:分方向培养、梯度进阶式培养以及课程安排的创新性——打破原有学科型的课程安排并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在评价和讨论环节中,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各抒己见,纷纷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献计献策。首先发言的是义守大学的简君伦教授,简教授非常赞许休闲管理学院在旅游专业开设旅游信息化方向的先见之明,她自述拥有七年的留美学习经历和长期从教台湾高教体系的经验,认为旅游信息化这个专业方向相当新颖。以美国和台湾的高校为例,简教授建议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英语的学分比重,并增加国际礼仪、企业伦理、美学以及创意思考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博。

(图四)专题讨论现场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陈才教授和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主任卫崇文教授,都对简君伦教授的建议表示赞同。陈才教授提出,应当结合区域旅游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适用于陕西地区的特色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卫崇文教授认为,应当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再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立足地方、面向世界。休闲管理学院顾问、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林筠教授发言表示,可以将创意思考的课程融入实践的环节中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

本次专题讨论为我院提供了向两岸知名学者以及业界专家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培养能够胜任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信息化人才,任重而道远。

 
(休闲管理学院 唐斯陶供稿 / 曹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