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分组坐,紧锣密鼓的讨论,针锋相对的辩论,紧张刺激的表决,这是在模拟联合国大会?NO,这里的议题比联合国大会可务实多了,这里是我校罗伯特议事规则训练营。
议事规则是啥?就是开会的规矩。开会是一个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频繁,会议的数量越来越多,会议的形式也层出不穷,开会成了让很多人谈之色变,为之抓狂的事情。罗伯特议事规则就是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会议难题克星,起源于英国,形成于美国,由孙中山先生最早引进中国,被称为一部“设计精密的机器”,通过严密但不失灵活的程序和规范提升会议效率,促进共识达成。但是连孙中山先生自己都说这本书的内容“味同嚼蜡”,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对于革命精英都这么困难的“萝卜头”,是如何在大学落地的呢?
内容转化为问题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更多的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还有动议、附议、堆栈等一大串搞不懂的名词,学习起来当然困难。
在训练营里,将这些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通过分享经验故事,观看视频,小组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总结会议中的问题,最后整理形成“拖沓冗长没效率,不置可否无决议,领导主持一言堂,议题不明总跑题,面红耳赤乱吵架,会上沉默会后骂”,直戳开会的痛点。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进行引导,在小组发言的时候,每一个问题都要附带一个简短的小案例或说明,确保这些问题来源于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讲师在这里的角色不是问题提出者,是场景制造者,通过制造场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氛围引导者,通过引导讨论的氛围达成共同的方向,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而非抱怨。
(图一)学生们在研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讲授转化为研讨
问题提出来了之后,怎么去寻找解决方案呢?传统讲授?学生们好不容易燃起的小火苗马上就会熄灭。我们不如趁热打铁,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协作和对话的形式,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思维。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对话。小组内的对话是讨论,促使学生重构原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索。小组间的对话是点评和回应,促使学生转化视角和立场进行全方面思考。师生间的对话是辅导和反馈,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双方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边研讨,一边记录,会议难题的解决思路跃然纸上,开会发言的顺序是什么,发言的内容有什么要求,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什么,有人要控制会议的方向怎么办……
答案转化为共识
研讨完毕之后是表达和修正,小组派出代表依次进行展示,展示完了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但是,就这样结束了么?不,这样直接给出答案会降低学生们研讨的积极性。我们在班级里搭配一个“挑刺组”,在全部展示完毕之后进行“挑刺”和“质询”。通过这样的提问、解释、辩论使学生们对问题和方案进一步的思考,逐步修正,达成共识。
这里的共识就是大家要共同探寻出的答案。议事的基本规则是一题一议,面向主持人发言,正反轮流发言,每个人限时限次发言,不打岔,不跑题,不攻击,不扣帽子。
(图二)学生们正在表决修正案
学习转化为训练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而非储存。罗伯特议事规则训练营的名字就决定了它有着明显的应用色彩,以训练的形式进行学习是它的最大特点。问题必须是解决性问题(problem),而不是解答性问题(question),这就避免了空泛辩论和观点之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案例进行演练,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促进应用。
在训练营中进行了三次大型演练,分别是免费热水问题,宿舍分配问题和码头难题,这三次演练的侧重不同,难度递阶上升。免费热水问题侧重训练发言规则,宿舍分配问题进行了角色分配,侧重训练动议、修正和表决,码头难题是内外部双角色交替扮演,侧重训练程序动议、相互制衡和达成共识。
(图三)分角色扮演进行议事训练
播下内心觉醒的种子
罗伯特议事规则训练营的总学时为12小时,对于一项技术训练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成长为专家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和实践,可见通过课堂学习和形式训练是无法让学习者出类拔萃的。但是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兴趣和思考,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就有可能运用它创造价值。笔者始终认为人发生积极的改变源于内心的觉醒,教育的伟大之处就是播下一颗内心觉醒的种子。
欣喜的是已经有学生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正在体认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精髓,正视人性、规则意识、程序正义、妥协机制和契约精神。
(通识教育学院 赵健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