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教学改革】探索英语技能类课程教学新模式——记人文教育学院《英语语法》、《英语精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
2015.09.14

背景与动机

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语法不了解,会影响口语、写作、翻译等输出类基本实用语言技能的开发和运用。毫无疑问,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是分院外语语言教学最根本也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分院传统的语法课堂主要以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为主,拟或穿插知识竞赛、小组演示、同伴互评等活动,但由于语法课程系统性强知识点多、练习量不够等原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另外,精读课内容庞杂,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训练的内容,另外还涉及词汇、语法、文化等模块。虽然精读课堂设计不少形式多样的训练,但由于内容分散、缺乏重心,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高教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鼓励优秀教师讲授适宜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与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相结合。”根据文件精神和分院需求,英语教研室在充分研究语法课程改革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推进移动互联网学习工具与英语学习的结合,通过课程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互补的模式,达到提高英语技能教学的目的。

课程整合与改革

目前全国外语类专业一般都开设精读课和语法课。精读课包括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模块的内容,同时在每单元都有阅读练习中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单元练习。语法课则涵盖更为系统、细致的语法规则类知识点。这样精读课与语法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所重复。

因此教研组将语法课并入精读课程,同时加大精读课阅读模块的比重。新的精读课聚焦在阅读和语法两大模块上,把原来听说训练的内容交给单独开设的听力和口语课,把原来写作和翻译的训练任务交给单独开设的写作课。这样经过整合,精读课的技能训练目标更为明确。虽然整体上学时减少了,但是学习量、学习任务并没有减少。

为了确保学习质量,教研组为学生安排足够的课下学习任务,然后在课上检测、答疑、讨论、测试。课下,学生可以到指定的网站完成相关语法点的学习,还可以阅读参考教材完成书面练习题。课上,教师就学生的语法问题进行课堂辅导,并进行相关语法点的线上测试,不能通过的学生则要继续在课下练习,直到达标为止。学生还可以继续学习,提高测试成绩,每个知识点测试成绩取最高分,作为平时成绩算入精读课期末总成绩。

可以看出,精读课中的语法测试不是终结性,而是形成性过程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目前语法模块主要分为大学期间英语环境下常用句法和词法训练,解决一般性社科文化类阅读写作等过程中遇到的语法难题。很明显,语法规则明确了,会有利于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文本中出现的长难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相信整合后的课程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切实提高他们精读课程的学习效果。

 

(人文教育学院 英语教研室 杨晓霞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