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申报及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学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我校于2015年12月28日特邀请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冯博琴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教授作关于教学成果奖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报告。刘瑾副校长、李正副校长、杨政副校长莅会聆听报告,由杨政副校长代表发言总结。杨副校长指出本次专题报告为我校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指明了方向,为解决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对我校申报国家级课题以及培育纵向课题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图一)专家及参会人
第一场报告由冯博琴教授主讲。冯博琴教授结合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之间的不同点,从界定教学成果奖出发,提出“教师使命感”和“科研的脑子”两个重要因素,以及“育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思想,对设计题目、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冯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从申报教学成果奖项目的研究内容、设计研究过程、申报教学成果奖材料准备、成果凝练等方面对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培训。
(图二)冯博琴教授作专题报告
冯教授指出,教学成果是通过立项研究、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的教改项目,能针对目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等提出新见解、对策建议以及解决方法,并在教学中实践且实施效果显著,在同类院校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案。冯教授还指出,通过顶层设计、过程管理、预计成果来“谋划”教改项目,教育教学成果奖要有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具有改革效益及推广价值四个特征。
报告会的第二部分由赖绍聪教授为我校教师带来关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题报告。赖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教师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是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注意事项,从申报书的撰写到成果凝练全流程经验总结。
赖教授指出,“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方针。赖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概况,主要类别等,重点为教师们培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程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选题方法、创新点编写注意事项等。赖教授强调大学教师一定要重视科研,科研与教学两手都要抓,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图三)赖教授作专题报告
两位教授的报告诙谐幽默,案例生动形象,会场气氛热烈,我校中青年教师积极向两位专家求教取经。教师们纷纷表示两位名师传授的经验十分丰富实用,为他们今后的课题项目申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专家简介:
冯博琴,男,生于1942年12月,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曾任教育部高校2001~2005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201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获得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和2012年全国计算机学会首次杰出教育贡献奖。曾是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带头人。发表了学术论文263篇,其中SCI 33篇、EI 121篇。曾主持 电子部“ DJS-200系列机会话系统研制”、主持制定我国“会话语言BASIC国家标准”。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2项)、二等奖3项(主持2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出版12部国家和部级规划教材。
赖绍聪,男,1963年生,四川安岳人。现任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组长,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减灾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组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在《 Litho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Gondwana Research》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54篇论文被“SCI”收录,2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3部、教材5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贰等奖(两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贰等奖(两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教务处 供稿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