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头族”遍地的信息获取环境中,新媒体已经以势不可挡的攻势面向大众。而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社团组织、个人自媒体也都开始借助微信公号进行推广宣传和品牌营销。由此,围绕学生群体更多的大赛广告、兼职信息等则优先选择用新媒体来进行传播。截止到2015年11月,陕西新媒体和我校文化传媒学院联合监测的教育类新媒体公号已达145个,陕西教育类微信矩阵已具备相当规模。
作为唯一获得清华团队数据授权的高校方,我校文化传媒学院于11月14日举办“陕西省教育类新媒体线下沙龙”,这次大Party完全由新媒体项目的小伙伴自行组织。通过一个月的线上社群互动,项目组童鞋与全省教育类公号运营者“打成一片”。因此,当Party的英雄帖发出后,报名人数很快爆满。
沙龙开始后,文化传媒学院新媒体项目组向大家做了简要汇报,梳理了项目工作开展的情况,并将陕西教育类新媒体的线上社群和线下活动完全打通。此后,陕西师范大学康汉祥率先登场,从“陕师大家教服务中心”的运营角度为大家分享社团公号运营心得。康童鞋指出:社团公号的运营必须有精准的内容推送,明确用户所需的信息需求。通过具体运营可以发现,有效的盘活线上和线下互动是快 速增粉、锁定忠实用户的最佳方式。而社团公号的运营经费不能完全依靠校方支持,而是需要通过挖掘公号潜藏价值来实现自我供血。
随后,西北大学丁永坤谈到了“高逼格”的公号运营方法,其中的重点是结合热点推出相关活动,陕西高校形象大使的校花选拔大赛就是其中的典型。此外,这位“陕西学生圈”的掌门人还强调:情怀是做好公号的基础,运营者必须带有情怀创作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永智和西北大学邹海鹏重点分享了高校官微的运营经验,其中,西北大学红帆网的机构设置和考核管理成为最大亮点。运营者表示:有效的管理能让团队更具活力,并能很好的实现内容的不断创新。
沙龙活动的最后,有着西大和交大双重身份的圈内红人刘静静压轴发言,她将新媒体运营与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完美结合,并鼓励更多小伙伴能在每年阅读200本书籍,这样可以完善运营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在内容生产中获得更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