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戚教授讲授学术性和应用型大学区别
(图二)戚教授阐述产学研新定义
(图三)张梅老师谈关于应用型转型思考
(图四)会计学院教师认真聆听
(图五)培训现场
2016年3月9日下午2:30,我校会计学院特邀教师发展中心戚世良教授来分院,为大家带来了生动有趣且实用性突出的“转型应用型大学的认知基础、现实压力及各国实践”的授课,会计学院全体专职教师、部分兼职教师与行政人员参与授课.通过2个小时的授课,戚教授对于应用型大学为何转型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动因:高校教育从正三角转向倒三角,社会需求从正三角转向宝葫芦形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高考生源下降、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增加以及MOOCs快速发展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不少学校甚至沦为“重灾区”。一方面社会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批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不少人把矛头直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去。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制于地方的管理体制,再加上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政府提供,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来自政府的经费投入远低于“985工程”、“211工程”等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无法满足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需求,对于收入来源以学费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情况尤其严重。这些因素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转型发展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当前阶段性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
第二:相较普通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应用型技术大学重点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应用型技术大学,不同于普通地方院校,它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重在“应用”二字,着重构建满足和适应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方向、专业及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及方法等,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其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合作培养,课程体系主以融合实践与理论教育同等重要,实践教学要求的是系统化高度融合的真实场景,产学合作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而且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同时也需要武装和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发展的推动力量,“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三: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教学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课程教学方案。针对地方经济(企业)需要和自身特点,吸取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意见,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做”出发,夯实专业技能培养效果。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创新。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将学科竞赛相关问题融入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 “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做好“四个服务”,促进“校企双赢”。应用型技术大学应与企业开展合作,合理搭建研究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四个平台,尤其要重视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作为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面向会计学院开展的第一次系统性培训,戚教授在培训结束时也向分院全体受训教职工详细阐释了教师发展中心的规划及未来工作思路,尤其是教师发展中心面向全院开展教学服务与支持的职能定位,得到了全体受训人员的充分认同和热烈回应。
培训最后,会计学院副院长谢涛和全体与会员工对戚教授和他的团队精彩的培训表示诚挚的感谢。谢涛副院长表示今年会计学院将努力在分院未来发展规划、教师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升分院综合实力。在2016年新的发展时期,以响应学校构建基层学术组织为契机,谢涛副院长要求全分院教职员工面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变化,要有危机意识和转型意识,切实落实应用型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真正为学生提供“有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