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教学改革】我校物流贸易学院举办“教研活动”系列之国际化与学术能力发展交流会
2017.04.12

(图一)会议现场

(图二)讨论环节

为深入推进我校物流贸易学院国际化发展进程,提升分院教师学术建设能力,营造国际化氛围,4月10日下午,物流贸易学院课程中心全体教师在教学北区7-102参加了国际化与学术能力发展交流会,会议由课程中心刘燕主任主持。

加强国际化语言能力提升   打造国际化教育教学氛围

 一直以来,我校秉持国际化办学的教育理念,实施国际合作办学战略,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凸显国际化特色,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为适应国际化教育理念,营造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分院对全体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具备基本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国际化语言进行授课、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参加国际交流访问等活动。

围绕如何营造分院国际化氛围的主题,课程中心全体教师积极讨论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的形式、内容及周期频率。吴少艾老师表示可以定期组织英语学习交流分享会,惠佳雪老师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进行交流学习,林冰老师表示教师应通过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将自身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与跨国界、跨文化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应首先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凝心聚力,先试先行,转变观念,率先突破,勇敢迈出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步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促进者,才能将我院国际化教育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构建学术成果转化机制   提升教师学术建设能力

学术水平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品位的生长点,是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推进学校本科评估、加强及扩大招生、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条件。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来讲,学术建设的作用尤为重要。 民办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应该是教学、研究、应用知识、综合知识四种学术能力的协调平衡发展。

基于现阶段对学术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迫切需求,课程中心搭建以李铮老师为首,以具备国际化语言的教师、实践型教师及需要评定职称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成果转化团队,寻找分院学术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学术成果转化的路径,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化论文,促进分院整体学术能力的提高。

此次交流会上,现场调查了教师参加学术成果转化团队的意向,通过对团队建设及研讨交流制度的探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报名,并确认有意愿参加学术成果转化团队的教师名单。李铮老师指出,目前分院教师在学术成果转化方面仍然有所欠缺,缺乏学术论文核心内容的转化机制。他提出通过构建学术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未来可以鼓励教师将完成的项目成果、竞赛成果等内容转化成可发表的国际化水平论文。课程中心要努力营造教师学术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学术交流工作力度,释放课程中心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力。课程中心自建立以来,已运行一月有余,各项工作稳步进行。刘燕主任和程巍巍副主任分别就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总结,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刘燕主任对全体教师寄语:“忙并快乐的工作”。


(物流贸易学院 课程中心 崔望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