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教学改革】对接国际化教育,增强学生主体地位——通识教育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项目研究分享会
2016.05.04

为了迎合当代教学改革浪潮、更紧密与全球化教育接轨、适应我校国际化教学方向,通识教育学院成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研究项目组。此项目由多位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而成,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组成学习小组,志在改革传统教师占主导地位、吸纳国外成熟的教育方式与授课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探讨如何将更成熟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我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当中。

2016年4月27日下午14:30,“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研究项目组在6号楼308教室进行了第一次学习分享交流会。此次学习分享的内容为Coursera平台上一门名为“以循证理工科教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Evidence-Based Undergraduate STEM Teaching),是由威斯康星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们联合开设的,此课程作为教学法导论课程,全球的点击率和完成率都非常高。

(图一)

一个月之前,项目组就视频学习内容将教师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并按小组分配学习模块。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由组长带领、英语教师负责英文视频的讲解与翻译,组内成员间讨论交流,形成本小组视频分享内容,并由一人将最终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

第一组分享主题为什么是STEM课程。STEM课程是在198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的课程概念。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matics)的英语首字母缩写。着重从先验知识、同伴学习、脑科学以及概念地图等方面叙述了授课技巧对于知识传授的重要作用。

第二组的分享主要从传统教学与翻转教学的对比来深入探讨知识学习、教师任务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结构化练习并给出反馈等方面内容。同时强调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我们在任何学习与交流过程中,都应注意鼓励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中应当注重如下的几个方面:1.提供竞争性的环境、2.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3.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4.组建学习社群,增加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

第三组分享的主题为如何制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和学习效果为导向的,绝不应该是授课教师们凭借自己的理解而“独自”制定的。同时,展示教师还分享了如何通过反向设计和布鲁姆法则制定学习目标,以终为始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图二)小组分享

第四组主要内容在于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评价的形式有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础上要反思效果是否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而评估的方式则是可以多样的,主要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注意夸赞学生时要尽量输入正确信息,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自我评估表,让学生对自身和课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注意在整个评估的过程中不设置打分表,引发大家思考。

第五组分享主题为主动学习。我们在肯定国外学生学习动力之余也要承认我们的情况是有所差异的。我们关注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学习本身,更多的是主动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是让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方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且获取传递的信息。其关键在于两点: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用批判性思维的观念来框定主动学习,并检查结构:你的目的是什么?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探讨什么问题?所做的假设是什么?如何形成研究的问题?等等。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同伴的力量,形成长期稳定的小组,从而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第六组主要从如何创造包容性的课堂氛围角度进行分享。包容性课堂在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实验表明,小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创造包容性课堂氛围的总策略在于:审视自己的假设设想、学习并使用学生的名字、创造包容性的语言、使用大量不同例子、确定互动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公平、留意低级的暗示以及小心微观不均等诸多方面。包容性课堂相较于传统型课堂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

(图三)认真聆听

本次交流与分享会主要集中于教学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这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中的各个学科来讲都是富有重要意义的。在通识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在引进国外教育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对学生通识能力的评估。如何让对方主动学习、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这是本次分享会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当中,教师们在变换方法的同时必然结合我校教学现状,将通识课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将通识能力培养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通识教育学院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