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2016欧亚国际儿童艺术节第二季“部落狂欢”在我校开幕。
通过无人机镜头俯视欧亚,草席装饰的五大部落基地、色彩缤纷的游行队伍和随机流动的家长和儿童,几乎改变了校园建设的格局。被儿童艺术节占据的端午假期,学校原则上禁止通车,停止所有活动,特殊原因需上报审批——此刻,欧亚不再是学校,而是一座巨大的、国际视野的儿童成长体验馆。
“真想不到,一所大学居然会为全西安市的儿童提供如此盛大、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平时带孩子逛公园,玩电玩游戏,都不及今天体验的这么有趣和益智。”家住曲江的陈女士说到。她正与5岁儿子在魔幻城堡“Circe•瑟西的实验室”,不亦乐乎地体验关于金木水火土的元素系列实验。
尽管这个活动举办时间只有三天,但我校人文教育学院已经策划筹备长达一年多,从“部落狂欢”主题的确定、活动的设计开发、志愿者培训、节目编排、物料设计制作,到最终的活动开幕迎接全市家庭,其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儿童教育研究理论作为支撑,整个学校的教育和空间资源作为支持。
那么,倾全力策划这场国际儿童节,是为了什么?
与世界沟通对话
欧亚国际儿童节选择在端午节举办,看似无意却别有用途。
作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还有两个特别的名称:女儿节和男儿节。中国古代,家有女儿的要把女儿精心装扮,已出嫁的女儿也要在这天回娘家探亲;端午节传入日本变为“男儿节”,当天会悬挂鲤鱼旗表达“望子成龙”和“鲤跃龙门”。因此,两节日的融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展现了家庭团聚,对子女成长的祝福。
立足传统文化,对话世界文明。“部落狂欢”的活动主题体现了欧亚“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此次儿童节共开展神奇部落之旅、大祭司的祝祷等50余项活动,涉及美洲、欧洲、非洲、澳洲等,不同大洲代表不同的部落文化。作为亚洲人的家长和儿童,在游戏中增加了对世界各地域风俗文化的了解。
丹麦儿童剧《纯净的眼睛》(Snow Eyes)是本次儿童节的一大亮点,该剧全球巡演150多场之后,终于来到中国,开创国内第一个“零岁宝宝有戏看”的文化事件,一位来自河南的半岁小孩家长观看完该剧后说:“这是一部安静的、没有强烈戏剧冲突、没有明显学习收获、没有灯光音响刺激的儿童剧,让我小小的孩子沉浸其中,没有哭闹没有嬉笑,真赞。”
让体验代替表演
当大多数儿童庆典活动仍停留在“表演节目给家长看”时,欧亚向前跨出一步,倡导儿童自己、与家长一起体验活动。活动设计之初,已锁定了儿童成长的几个核心关注点。包括儿童自信心的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等等。
PINATA•皮纳塔墨西哥欢乐派对,通过现场教授孩子制作PINATA,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皮纳塔欢乐派对,体验欢乐有趣的活动体验;Color Shop百米画卷,铺设幅宽1.2米的百米画卷活动区域,提供各类美术创作工具,鼓励小朋友们自由创作。
在古老的技艺、部落编织作坊,小朋友们利用生活中的各类旧物,通过折叠、拼接、手绘等方法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手工品,在活动中,练习“穿”、“拉”、“打结”等动作,锻炼孩子手部肌肉,增强协调性,让孩子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培养孩子自主逻辑思维;提升孩子艺术审美及思维创意。
人文教育学院一千多名师生精心打造了高品质的活动体验。一位来自北郊的小学一年级家长激动的感叹:“内容安排很丰富,不但有建筑模型拼接,有黏土塑形,还有机器人展示,孩子玩的都不想走了。”
用教育推动教育
一年一度的欧亚国际儿童节,外在表象是一场“游戏”,骨子里却是学校及人文教育学院对于儿童教育的探索及教学成果。
教学环节被无形地应用到活动中。儿童节开场舞展示了人文教育学院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成果。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文与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寇延,与众多心理咨询师带领儿童和家长体验沙盘游戏,解读亲子互动关系和孩子心理状态,协助父母改善亲子关系。
学生实践也贯彻整个活动的全流程。协助本次儿童节举办的学生志愿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实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团队形式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课程作业积极创新,主动思考及解决问题,并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参加了去年“欧亚国际儿童艺术节第一季——纸的交响”的学生,获得了巨大成长,在本次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谈起推动儿童教育的初衷,我校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陈老师说到:我们不仅要关注欧亚自身,更要关注他人需求,为社会尽到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人文教育学院 供稿/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