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写作,不知道如何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受众?千篇一律的新闻如何突破常规,让人有一读到底的欲望?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一直发愁阅读量上不去?别担心,听了三位老师的干货传授,这些疑惑都可以打消了。
11月18日下午,由我校人事处主办的《结构化写作》培训在图书馆三楼视听室开讲,通识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中心主任卢卓元、品牌传播部文案专员李晓飞及文化传媒学院教师吴锦分别围绕“结构化思维”、“如何撰写高质量文案”、“微信排版技巧”三个主题,为在场的60多位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品牌传播专员分享了结构化写作技巧及新媒体运营方法。
“金字塔结构”让思维变得更有逻辑
在“结构化思维”讲堂上,卢卓元老师提到最多的要数“金字塔原理”结构。金子塔由塔尖往塔底依次递增,文字如此,层次分明,方能通熟易懂。卢卓元说,“现在大多人说话、撰文没有逻辑性,因为脑海里没有清晰的思维。而语言逻辑的缺失,势必造成语言不通、词不达意等尴尬局面。”
如何让思维变得有逻辑?卢卓元让在场的师生做了一个互动练习:用金子塔思维介绍欧亚。校办公室专员李勤以欧亚的“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为主干,让师生们清晰明了地熟悉了欧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现场另一位同学则从欧亚建筑的地理位置出发,将学校风景与人文有逻辑地呈现给大家。
卢卓元借用一个夫妻之间对话的案例,生动幽默地阐释了一个法则: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思维逻辑必须清晰合理。
好故事能给文章“加分”不少
街边小吃店的神话传说、狂神的产品说明书,生动地将“吃”和“玩”撰写成一篇精彩的文案。如何让你的产品推广在读者眼里形成一种品牌文化?从大家最喜欢也最常接触的“吃”和“玩”开始,李晓飞将自己从事媒体行业多年的“妙招”分享给大家。
“千篇一律的套路,不如从有吸引力的细节切入,让读者对你的新奇视角产生兴趣与依赖。”李晓飞说。他通过一些平时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举例,告诉大家如何动手写好故事。
李晓飞提到,让一篇文章变得好看、有料,故事性不可缺少。同时,开头、转折、结尾的细节也必然是牢牢吸引读者眼球的,这样的文章除了产生阅读量,同样也容易引发读者点赞和转发,并期待下一篇文章推送的强烈欲望。
不会美工的运营不是好文案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一篇好的文案有了,离不开好的排版设计。“排版就是把标题、封面、摘要、正文、插图、视频、二维码等填到相应的地方。”文化传媒学院吴锦老师将排版比作填空题。
她列举了诸如“封面图使用不当、图片与文章不匹配、正文文字太过拥挤、样式应用不恰当、整体版式过于混乱”等五项时常发生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微信公众平台掉粉,阅读点赞量上不去的直接原因。”吴锦说。
在纠正错误排版环节,吴锦分享了微信公众号“咪蒙”的排版风格,还借“深夜发媸”公众号的图文合理穿插,告诉在场师生,“图片和文字,要有合适的空隙,这样读者看上去才不会觉得累。”她强调了格式刷的妙用,还推荐了一些简单易用,容易让图文变得美观的排版软件,“一个优秀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有好的文案,还要有让人赏心悦目的配图,这样你的公众号才是最完美的。”
“自己也在做运营微信公众号,听完三位老师的讲座后,我发现自己从写稿到如何排版,存在的缺陷特别多,以后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审美水平。”参加培训的大三学生侯瑾钰说。
(品牌传播部实习生魏晓鸥 供稿 人事处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