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师德师风】坚定“三个自信”打牢“师德师风”建设信念基础
2017.04.21党委办公室 教师发展中心 供稿/摄影

        陕西省教育厅在《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陕教师[2015]24号)中也着重提出: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意见》精神,不断更新、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实效性,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


       正是在全面学习体会党和政府对加强师德建设的各项文件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2017年4月18日下午,西安欧亚学院校领导、首席培训师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戚世梁教授在西安欧亚学院2017年第一期新员工集中内训班上,给青年教师们上了一堂《坚定“三个自信”  打牢“师德师风”建设信念基础》的师德教育课。


       如何能够紧贴新一代90后教师的特点,有温度、有实效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戚世梁教授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课程设计,他的这堂师德教育课不仅结合了他多年外贸工作的实践,还融合了他对90后青年老师特点的深入研究,创新性的探索了师德教育的新模式。这些探索可以用以下六个“新”来归纳: 

       一、新的切入点

       本次师德教育的安排,并没有直接从传统的美德思维来进行以奉献、自律、慎独为特征的师德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只有首先通过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而后才能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养成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没有了这个基础,就很难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难保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次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内训就从坚定“三个自信” 这个师德教育全新的切入点展开。只有让青年教师们真正坚定了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才能在这样坚实的信念基础上,开始他们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养成之旅。 

        二、新的内容聚焦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从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来展开。但毕竟这些年代离我们这些新入职的90后教师太遥远了,过去的艰苦奋斗已经很难引起这些在蜜罐罐里长大的青年人的共鸣了。如何让这新一代的青年人同样能够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世界观、核心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三个自信”,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思政、师德教育的一大关键课题。

       戚世梁教授结合自己在30余年外贸工作中,出访过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亲身感受,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人生故事,从纵横两个维度和青年教师们交流了自己对“三个自信”的理解和信念养成。“纵”就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身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展开探讨。“横”就是把中国放在世界这个大平台上来讲进步、谈比较、论结果。这些聚焦于青年教师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内容,正是可以最直接打动他们心灵的思想冲击波。

       戚世梁教授正是用这样聚焦于新时代的内容,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分析、认知我们国家的进步,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三个自信”,为自己进一步的优良“师德师风”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的教学范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往往以很正式、很传统的形式开展。一位德高望重的讲者,高高的坐在讲台上,认认真真地宣讲。一群听者,排排坐在台下,埋头听讲、记笔记。这样的教育形式很认真、很规范,但教育的效果呢?在面对现在这样一群思想活跃、不安守常规的90后新青年时,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戚世梁教授的师德教育课,就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主动走到受训青年教师中,受训老师们也按新型的小组讨论模式围桌而坐。老师就在学生身边讲,学生就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思想交锋、论证探究,新的教学范式搅起了课堂的热度,激发了受训老师的参与,抓住了受训老师的心。只有这样的教学范式,才是真正能够影响青年老师思考、学习、体会、固化的教学过程,才是真正能够有实效的对90后青年教师产生冲击,引导理想信念发生、坚定的教学范式。

       四、新的教师参与

       在戚世梁教授所探索实践的新师德教育范式下,接受内训的青年教师们不再是被动的思想接受者,而成为了思想的探索者、发生者。小组讨论:建党以来,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引领着广大工农群众跟党走,冲破层层阻碍,建立和发展起我们新中国?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个世界第一和我们为之骄傲的成就?面临着那么多的不完美,为什么我们不能充满自信地去面对,去克服?民主是不是只有西方的那一条选举之路?选举是不是一个包治百病之药?

       一个个问题的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思辨,真理和信念就这样在老师们自己的讨论、思考中层层去伪,渐渐显露,终至脱颖而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他引导者学员自己去分析现象、自己去寻找论证、自己去发现结论。这样的自发性的过程,才是真正能够在青年教师心中埋下自己信念的过程。 

       五、新的体验提升

       一下午的师德教育内训课,很快就结束了。可是参训的青年老师们还意犹未尽,高速运转的头脑并没有随着下课的铃声而骤停。三三两两的老师们还在讨论着刚刚在内训课上的思考。 

       艾德艺术学院张宁老师说: 通过戚教授讲授“三个自信”打牢“师德师风”建设信念基础的课题,我感触良多。但我最有共鸣的在戚教授提到民族自信涉及到国家发展以及映射到我们自身的行为之上。虽然课堂有激烈的争论,但我们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很期待戚教授能多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知识。

       人文教育学院薛婷婷老师说:此次课程收获很大,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在意识层面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缺失,对政治制度和体系背后的思考不够深入,没有站在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角色担当上思考问题,没有从意识上去认识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角度确实应该有自信,有对自我的深度认同,对国家的认同。这样有利于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更自信从容地面对外部世界。提升自我以及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寻找更多的价值认同。

       金融学院范琳老师说:通过课程了解了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定位,增强了国家荣誉感,了解了现今中国的腾飞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坚定树立对党和国家的信心,自信地面对学生,在课堂积极地传达正能量。

       六、新的师德教育体系

       今天戚世梁教授给欧亚新入职青年教师所讲授的《坚定“三个自信” 打牢“师德师风”建设信念基础》的师德教育课,仅是欧亚师德教育讲座的第一课,后面还将安排有戚世梁教授的师德教育系列讲座课中的另两项讲座。
 

       师德教育讲座二:《师德建设的理论原点和主导形态》

       这一讲座主要是从师德建设的两种思维:一是自内向外的美德思维。即通过促使教师个体进行内在的价值成长和自主的德性养成,自觉自愿地践行仁爱、良善、责任、忠诚等品质、以使不合法、不正当的教师职业行为自动消失。二是自外向内的规范思维。即通过制订一整套公正、合理、有效的行为规则,把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限定在正当的范围之内,从而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阐述师德教育的理论原点。并由此引申出随着历史和社会要求的变革,师德建设的主导形态也在发生着不断的演进的发展过程。


       戚世梁教授试图用这一讲座的内容,将师德师风建设从口号变成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形象化的、触手可及的多方位可感知实体,让我们的青年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到:什么是“师德师风”建设!我要怎么做就能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师德教育讲座三:《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关键——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育人,就是要把我们青年学子培养成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能只关注于自己的升等升级,教师不能只关注于自己的论文发表。高校和教师都必须把最大的关注都聚焦于学生的培养,而且是不能只讲我多用心教了,而是要更多的关注与评估学生学到了多少?特别是要关注到学生们是不是学到了、掌握了、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有用的、实用的能力!这就是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在这一讲中,戚世梁教授结合了他自己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新理念的深入研究和大量西安欧亚学院推广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大量实践和经验总结,为受训的青年老师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师德教育课,一次深入浅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宣讲和实践方法、手段培训。 

       戚世梁教授用这六个“新”探索了关于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教育模式,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在我们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将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大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