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我校“金融学院校友会助力母校就业实习行动”交流沙龙在金融咖啡厅二楼顺利举行。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的金融领域供职多年的精英校友共聚一堂,聚焦金融学院就业实习工作,问诊把脉、献言献策。
(图一)参会校友合影
浦发银行楼浙伟校友(金融学院校友会会长、金融学院2016届校友大使)、国元证券刘苏铭校友(金融学院2015届校友大使)、中国人寿刘铭浩校友(金融学院2016届校友大使)、 刘伟校友、毛均培校友、中建期投王波校友、西安蚁人科技杨朝辉校友、陕西银雁归莎莎校友以及金融学院教学支持与服务中心张西成主任、毕业班学业导师刘慧、刘燕、王伟舟、朱润蕾、杨静老师共同出席本次活动,负责毕业生就业、实习以及校友工作的赵延兵老师主持本次活动,部分校友与老师一起合影留念。
(图二)2017年“金融学院校友会助力母校就业实习行动”交流沙龙活动现场
聚焦显性问题 探寻解决方案
每年毕业季,无论是学校还是毕业生,总是在“课程学习、就业推动、各类考试、论文开题”等方面有着纷繁复杂的矛盾交错。“如何有效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服务”、“如何提高毕业生对实习就业信息的响应程度”、“毕业生希望老师提供哪些服务”…… 围绕这些问题,校友与老师之间展开了精彩纷呈、激情四射的交流沟通,一度出现不停被打断、屡次被插话的激烈场面。
“务必要抓住班会这个平台,加强班会管理”、“实施造星计划,树立就业标杆,推广就业典型经验”、“按照我们原来的样子成长的同时,适当增加学习压力和提高管理严格程度,以便将来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组织高效率、高强度的节奏”……校友们毫不吝啬、倾脑相助,一针见血、务实有效的建议,为分院优化毕业班管理和下一步的实习规划提供了参考。
(图三、四、五)老师与校友热情交流
基于不同视角 阐述个人观点
校友作为教育教学的亲历者和体验者,如今,在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上磨炼打拼之后,对于曾经的欧亚之旅,又是一番别样的理解。
“有很多同学不是没有选择,只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需要别人来推一把”、“就业不是临时抱佛脚,把就业植入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把一些课程放在职场、企业真实环境中研修”、“不要为了学分而实习,实习前要理解实习的真谛”。
(图六、七、八、九、十)校友嘉宾踊跃发言
参与者感悟
本次沙龙活动,由金融学院博鑫苑社团提供全程支持。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也是受益匪浅。
刘坚(金融学院博鑫苑社长):这次活动意义很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是基本完成了工作项目。我的收获有三点:第一、校友不辞辛劳返校支招,对金融学院这种如家的情怀、希望金融学院学弟学妹能够有一个美好未来的迫切心情,让我感动。第二、我将面临实习,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不能只为了混学分而实习,而是要真正把学校围墙里的知识学习与围墙外的工作实战相结合” 。第三、感谢金融学院教学支持与服务中心的老师,能够信任博鑫苑,把这个项目交给博鑫苑承办。特别感谢金融学院校友会楼浙伟会长,全方位指导本次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张凌珂(金融学院博鑫苑组织部部长):首先,我本人从校友沙龙活动中了解到了很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实习的心态、就业的准备。同时,承担这次任务的项目组伙伴,主要来自博鑫苑大一干事,既锻炼了伙伴们的能力,又开拓了视野。非常感谢分院和校友们给我们一次承办分院级活动的机会。当然活动中也有很对需要提高的地方,我们也会像今天校友返校的交流一样,社团组织一个复盘会,梳理优点与不足,让我们的社团更加职业化、社团的每一位伙伴都能成为项目执行能手。
徐子阳(金融学院博鑫苑组织部干事):这样的活动太好了,累是累点,但收获更多,我也要像学长学姐那样爱金融学院、爱欧亚,不仅学好专业知识,更要用好。作为这次活动负责人之一,在本次活动中面对繁重的工作,紧迫的时间,大家没有气馁,而是勇往直前,直面困难。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将活动办的越来越好,也希望社团,学校能相信我们,我们也将承担更大责任,勇往直前!
任旭刚(金融学院博鑫苑组织部干事):校友们讲的内容很有用,他们展示出来的职业范,让我这个大一金融男自豪了一把。虽然这次活动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不过我们大家一起成功的把这次活动举办下来,对我们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供稿/李子元 摄影/吴涛宇)
校友精彩发言摘要——
楼浙伟校友(金融学院校友会第一届会长,金融学院2016届校友大使,现供职于浦发银行):加强班会管理——毕业季,由于实习,经常不在学校,也由于行业的特点,QQ用的少,好多班级群里、分院群里的信息看不到。建议:分院加强班会管理,适当多开班会,不仅能够通知重要的事项,同时让成功签约的同学分享工作后的体验,解答未就业学生的疑惑。
刘苏铭校友(金融学院2015届校友大使,现供职于国元证券):造星计划——分院可以尝试开展“就业造星计划”,树立就业标杆,推广就业经验,帮助处于“犹豫中”、“选择恐惧症”、“盲目无目标”。。。。。。等多种情况的毕业生,成功就业。其实,有很多同学不是没有选择,只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需要别人来推一把。
刘伟校友(曾任金融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供职于中国人寿西安分公司保险二部):学校管理可适当再严一些——其实回头看在欧亚的四年,学校给予了很多“彰显个性、提升自我、活动策划。。。。。。”等等受用终生的能力培养,这将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反过来说的话,除了这些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再管理的严格一些,在“自由开放、活力自我”与“严格管理、习惯养成”之间寻找平衡点,让我们欧亚学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能够收放自如。在“按照我们原来的样子成长的同时,能够适应必须面对的游戏规则”。
刘苏铭校友(金融学院2015届校友大使,现供职于国元证券):教学中植入就业指导——就业不是临时抱佛脚,不是到了大四就能顺利就业。就业其实是教育教学的一个环节,与每一位参与教学的老师息息相关。把就业植入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
刘铭浩校友(金融学院2016届校友大使,现供职于中国人寿西安分公司保险二部):在企业中真实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的、适时的把一些课程放在职场、放在企业研修。让同学们也能够切实体会到职场人每天的工作真实状态,而不要把老师们的提醒当成“狼来了”的故事。
王波校友(现供职于中建期投):不要为了学分而实习,实习前要理解实习的真谛——学生可能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实习的意义,可能只是知道有实习这件事情,实习了就能拿学分。而真正意思上的实习实践、把理论与工作结合起来的意义等等,理解比较浅,在实习前,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知实习事关未来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是为了学分而实习。
杨朝辉校友(现供职于西安蚁人科技公司):跨界意识——作为欧亚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我现在是在金融类公司工作,对于一个跨界工作的亲历者,更多的希望金融学院的同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够从事金融领域的专业工作,也要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跨界领域有生存立足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