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台湾考察之见闻随笔
2010.02.06

适逢岁末寒假之余,有幸率欧亚管理经营骨干团队赴台湾考察访问,带着神秘好奇与追寻大学自由竞争足迹之需求对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所感不深但颇有启发。

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基本素质良好,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井然

走在台湾任何一座县、市街道,行人、行车秩序井然基本无交警指挥靠自觉维持着繁忙的城市交通与人流。在繁忙的人流与车流中很少见到抢道违规者,偶尔看见观光客不自觉的穿越红灯人行道时几乎每次都是车辆让行人。一路上一直在思考台湾如此交通秩序有何妙招,总结起来不乏几点:一是民众素质普遍较高,已将规则内化为个人行为甚至道德准则;二是交通指挥信息系统健全、设计合理科学;三是所有公交工具(含公交汽车、出租车等)驾驶员信息明示公开。第三点值得深思借鉴,在街上随处可见所有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身上都将驾驶员姓名大张旗鼓的公布于众,不难想到大陆为何经常出现拉土车狂飙碾死路人找不到肇事车主的尴尬。当然街道卫生状况毋庸置疑,很少见到垃圾、烟头乱扔现象。为了探个究竟,夜间专门逛了夜市一探明白,结果确实如此,我们认为最难避免之处竟然依旧整洁,无不为之感叹,其中最根本的是民众良好的行为养成,也许其中有政府政策法令之约束。

民主自由特色鲜明,文化市场繁荣发达

在台湾确实可以感受到言论自由,民主监督程度较高。大学的校长由专门的遴选委员会组织校方代表、校友代表、政府代表选举产生,遴选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当然各级政府政要的产生就更不用提了,实现普选。晚上打开电视,节目繁多涉及政治、民生、科技、宗教、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政治类栏目经常看到几个评论员参与政府政要官员行为大讨论,不乏言辞之激烈甚而不顾伤及面子及社会影响。走进书店,明显感觉文化场一派繁荣景象,各类书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应有尽有,类别繁多,题目犀利,颇吸引人的眼球,如果不是因为繁体字,不是因为价格偏高,可能购买的欲望难以控制。

大学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普遍面临财务压力,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台湾两千多万人口拥有160多所大学,其中绝大多数为私立院校。近年来,政府给予教育的投入资金逐年减缩。就连台湾的公立大学也同样面临经费压力,短短几年内,从政府提供全额预算支持,转变为学校自筹款需达到50%以上,私立大学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在愈来愈强大的财务压力下,大学的价值观正在改变之中,大有步美国大学后尘之势。本次有幸前往国立中山大学访问,结识了中山大学教育推广处处长黄北豪教授。从他的职务变迁中不难看出大学受财务压力不得不将管理系专职教授抽调兼任教育推广处处长,据黄教授介绍,此部门专门招收非学历教育学生,收费最高,大多属于在职人员进修或者拟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班学生的预科生,每年校方都设有财务收入目标,而且曾有此项目有过辉煌的收入经历,一度因校方办学方向调整而中途被砍掉,现因经费压力不得不重操旧业。据了解,台湾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已有多所学校陷入招生不足的困境,经营不善的学校势必面临倒闭的命运。为了应对大学危机,各个学校不乏学习美国高校商业运作的营销手法,处于低端的学校主要求得生存,高端学校也不得不在学术价值与市场机制之间挣扎尽可能取得二者平衡。

校园建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实用、适用、受用之和谐

走进台湾大学,每一座建筑至少建筑年代在50年代之久远,但很难从其外观和内饰上猜出其历史。笔者感受最深的有几点:一是教学设施的生活化配置。与大陆大学教学设施明显的差异就是,在每一座教学楼内都配备学生生活必须的用品供应,比如咖啡厅、休闲交流区,饮水区、简餐供应点等。后来我一直在想,此种配备显然是将单纯用于教学的设施通过生活化的配置取得学生的滞留,一则教学区人气很旺,二则文化氛围颇浓,三则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大幅度提高建筑设施使用效率;二是建筑设施空间利用率高、文化氛围浓厚,资源充分共享。走进任何一座建筑,走廊两面墙壁均有橱窗或壁画,用以展示学生作品展览、教师著作展示、学生成果展示等,凡是有厅的地方都摆放有沙发配之以书架阅览,处处都是读书、交流、学习的场所。三是建筑设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安全以及节约管理成本。台湾的大学基本是对社会开放的,所以校方以楼宇为单位进行安全防控。每座楼宇都有门禁刷卡系统,非本楼人员很难进入,楼宇门口都有电动防盗门无人值守。

短短几天,仓促考察浏览,难免有疏漏及片面之言辞,点滴浮浅之所感于2月5日夜随欲而发,一气呵成,不妥及错误在所难免,之后将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拟做深入思考探究,如有机会将以“台湾访问之所想”为题公之于众供分享探究。

 

(作者: 袁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