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青年领袖特训营系列报道五:马来西亚之旅给我的感触
2009.09.01

今年暑期的“英迪青年领袖特训营”活动是我院与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合作的项目。在为期12天的行程中,我们一行20人第一次亲身接触到国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体会与我校的种种不同中,我们领悟良多。

首先感受到地是密集式全英语教学。这次参加夏令营的53名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有35名,英迪方面18名。授课过程中,英迪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中国学生没有丝毫语言上的“照顾”,这让平时说惯了汉语的营员们在开始时多少有些不适应。但全英文的课堂所营造出的强化型英语学习环境对内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珍稀和宝贵的资源,这也使得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从磕磕绊绊张嘴到轻松自如地学习、交流。

其次,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英迪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每天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就会安排大量与课程主题相对应的实践课,诸如环境描述、局限购物等,来强化理论课的知识和内容,两者的时间安排大约为1:1,甚至1:2。大量的实践,使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很好得理解和消化。所有的营员至今都非常清楚地记得William TL Tan院长的“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理论,记得Lvy lau老师的“冰山原理”。在实践活动中,营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分工和协作,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了管理的精髓。

第三就是在英迪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团队的力量和良性竞争意识。青年领袖特训营被分成了18个小组,整个特训期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各小队PK的过程。无论是环境描述、局限购物,还是自煮餐,想要靠一个人保质保量地完成是很难的,同时最终评价的不是团队中单个人的成果而是整个团队的输出。正是作为团队的一份子亲身完成了这些活动环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的团队的力量是个人完全无法匹敌的,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四就是英迪所表现出的和谐师生关系。我们在William校长及英迪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中国大学教师所不具备的品质——亲和力。在西方,通常老师让学生直呼其名,在英迪也是如此。直接称呼各位英迪老师的名字,包括William校长,这让我们都忘记了他们教师的身份,而是像与一位老朋友一样的一起学习、娱乐、开怀大笑。他们热爱学生,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校生病的学生受到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甚至晚上九点还将熬好的药汁送到学生寝室,看着每一位学生喝下后才离开;在教育中,英迪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处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青年领袖特训营的接待工作和特训营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负责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但为欧亚学子提供了一个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良好平台,还增强了我院与英迪学院的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与英迪学院的合作办学,同时,师生们对两国教育差异的体会也为我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资料。

 

(学生处  陈振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