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故事——忙碌的“导演”与山寨的“艾美奖”
宋佳宁最近非常忙碌,很多人来找她“想拍个片子”。这名新闻采编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面对着似乎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粉丝团和邀约人,有些不知所措。
“其实也就是不想太过于平庸和乏味,而学校恰好给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说起拍片的动机,宋佳宁显得有些低调和谦虚。在学院首届手机DV大赛上,她凭着一部名为《我要当主编》的自编、自导的DV短片,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几个高分量的奖项。“其实大家拍的各有千秋,我不过是个幸运儿。现在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差不多人人都可以拿起摄像机折腾一部片子出来。”
6月17日,在学院体育馆举办的首届校园手机DV大赛颁奖典礼上,来自多家民办高校的六十余部作品参与了当天的激烈角逐。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学院一位老师不无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的专业性比赛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让新闻专业受益。”
鼓励学生拿起DV自编自导自拍自演,用生动幽默的手法反映大学校园里的别样故事和另类观点,是这次大赛的旨趣之一。活动主办方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性学科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多方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性活动和竞赛,在实操中开阔眼界,提高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DV大赛,就是服务于视频应用传播的一次尝试。
“现场感”和“问题意识”是参赛学生的普遍收获。“书上的东西,不动手的话老感觉飘着,不踏实。除了考试分数,不知道还能学到啥。但当你扛着摄像机站在片场的时候,你是无所畏惧的。因为你有底气。”获得“最佳摄像”的侯维浩如是说。当然,“成就感”也是学生们在谈感受中屡次提及的关键词之一。“你想毕竟整了个东西出来。不管是这些DV作品,还是整台晚会的设计,那可都有我们学生的心血。我们是参照着艾美奖和格莱美来做的。虽然有点山寨吧,但毕竟‘取法乎上’嘛。”大二的一名靳姓女生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
工作室 项目制——应用传播实践教学的大胆尝试
《我要当主编》这部DV其实不是现在才红的。今年5月4日,陕西电视台“阳光综e”栏目头条报道了这个作品之后,很快便被上传至优酷网,并在短时间内取得点击量过万的好成绩,并得到网友们积极评价和热情追捧。此后,多家电视台和网络媒体都对这次大赛及作品给予了追踪报道和密切关注。
“一场校园活动能够得到省级媒体如此高密度的关注和报道,还是很少见的。” 一位媒体资深记者由衷感慨。据了解,此次DV大赛及系列活动,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应用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系统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10年新学期伊始,新闻与传播学院各项改革密集推出,引人注目。例如,投资200万元建设“社会人”实践基地,着力打造校内实训平台,基地拥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商业传播等多个媒体和项目,分为平面媒体工作室、广电媒体工作室、网络媒体工作室、商业传播工作室,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传播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通过开展互动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整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调整为毕业设计和毕业作品)有效检验和提高学生在自身专业方向的动手实操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改革项目受到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和评估专家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
突破瓶颈——做中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
“中国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很纠结的‘瓶颈期’。”一位在陕西新闻教育界浸润多年的人士说。“现在新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理论不深,要业务不精。上学时实操太少,毕业了不能干活儿。你说社会真的不需要传媒人才?只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教育多年来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罢了。”
记者在学院院长胡建波的博客上看到,该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正在厉行革新,试图做这样一个“吃第一口螃蟹的人”。以社会人实践基地为例,他们就是选择了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作为自己的改革标杆。
相关资料显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全美第一家新闻学院,从一百多年前创校之际就强调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并因此形成了新闻教育领域著名的密苏里教学方法。解放前的中国新闻界就活跃着一批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著名校友。该学院目前拥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九大媒体,全部公开发行,其中报纸在美国遐迩闻名。新闻学院的各级学生都必须有在这些媒体实习、工作的经历,教授们也都需要有在媒体工作的履历。毕业生的考核方法当然也是五花八门。
今年,我校新闻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在2010届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考核中,一改“检验低效、弊端横生”的毕业论文考核方式,让学生通过策划、设计、采编、印刷一本杂志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答辩。这一政策调整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毕业设计完成并公开展出后,反响很大。很多学生单是凭着手中自己的毕业作品,便顺利找到了工作。目前实际就业率已经超过90%。这在文科专业中是殊为少见的。
另据了解,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专家教授本月底将来学院讲学一周,届时将针对当前大众传媒的发展、新媒体的变革和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在采访中,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丁立梅表示,“在未来,我们还要让大赛走出校园,走向全国,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我们最根本的是不断探索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国内应用传播领域一流的教育品牌。我们已经在路上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的密苏里。”
(新闻与传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