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图书馆大开架】“大开架”借阅:我院创新图书借阅模式效果好
2012.09.18

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和辅助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是每一个高校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我院图书馆本着“重用轻藏,细节服务,管理创新”的理念,在陕西民办高校中首次采用“大开架”借阅模式, 以服务读者为中心,更好地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服务在全院教学、科研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中心作用。

图书馆“大开架”借阅模式是针对传统的以分室管理的流通方式而言的,它是一种以整个图书馆为一个大开间、大开架进行布局的,可实现藏、借、阅、检、流、询等一体化服务的新兴模式。借阅的老师和学生只需在一楼总服务台办理手续,便可以携带背包、书籍进入社科、自然、文学艺术等任意一个书库阅览图书和自习。省去了入馆存包,和进入每一个分室都要办理借阅手续的繁琐程序。

早在2011年下半年,我院图书馆就已经开展了“大开架”借阅模式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先后前往北京、上海、广州、台湾进行调研,在多次学习研讨的基础上最终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大开架”借阅模式,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详细的“大开架”项目实施方案。并采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的原则对“大开架”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将全馆的老师和勤工俭学的学生共75人分为安全资产处置、书架安装、图书剔旧、密集库上架、文艺库上架、期刊工具上架、图书运输、系统保障8个项目小组,另设项目总协调和项目总指挥,由图书馆的领导担任,负责协调解决各组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整个“大开架”项目从项目可行性分析到“大开架”试运行历时10个月,为了确保“大开架”借阅能够按期运行,图书馆的老师们放弃了寒暑假期,克服了上班路远和严寒、酷热的天气,终于在2012年下半年开学做好了“大开架”试运行的一切准备工作。

和原有借阅模式相比,“大开架”借阅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行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一是打破物理界限,简化借阅程序,方便读者。在原有借阅模式下,读者需要寄存携带的书籍和背包后方可进入借阅室,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不能带出借阅室;如需再进入其他学科借阅室,已借阅的书籍不能携带进入,需再次办理寄存手续,这样不利于读者对于书籍文献的阅读和利用;采用“大开架”模式后,读者可以带包进入任意一个自修室、借阅室,不需要办理重复繁琐的寄存借阅手续,图书不离开图书馆,无须办理任何手续;只有带出馆才需在总服务台办理一次手续即可。由于可以带包和书籍进入,全馆约3500个阅览座位充分利用起来,解决了学生自习座位紧张的问题。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延长借阅时间。原有借阅部设有对外服务窗口4个,实行分借分还的模式,编制员工12人,勤工助学学生40人,这种模式十分耗费人力资源。采用“大开架”模式后,启用一楼大厅总服务台,实行统借统还模式,总服务台开通2-4个服务点,负责借阅的老师根据借还书时段进行人员安排,高峰期为4人,其他时间为2人。不仅解决了师生高峰排队借书还书难的问题,还节约了人力资源,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整理书架,修补图书,解答咨询,更加全面细致的为师生服务。由于节约了人力资源,图书馆重新配置资源,延长了图书馆的借阅时间,周开放时间从原有的53.5小时上升至现在的80.5小时,使读者最大限度的利用馆藏资源。

三是发挥教育职能,做好学生素质教育。采用“大开架”模式,本着从解决师生未来阅读需求,简便借阅手续,缩短排队时间等细处着手,大大促进了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体现了图书馆的综合服务功能,但是错架、乱架、损书和丢书的一些现象还是不可避免。图书馆创新图书管理职能,将60位勤工俭学的学生纳入到图书管理的队伍中,让学生们第一时间感受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和不易,很好的在学生中做出宣传和表率作用。同时图书馆从重视和创新新生入馆教育、定期召开读者座谈、增强借阅指导、开展图书馆文化节、注重人文科学藏书建设等方面,积极配合学院的其他部门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做好学生品德教育。

四是增加密集书架库,解决馆藏饱和问题。该院图书馆新馆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流通馆藏已经饱和,原来设计的借阅室可以藏书55万册左右,现在馆藏已近70万册,不能满足以后几年的馆藏建设需要。本着满足和服务于全院师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该院图书馆组建密集书架库,用于放置剔旧图书,密集书架图书可以闭架借阅。腾出了近20万册的库容满足未来藏书需要。这样即环保节约,又扩充了库容。

“大开架”借阅模式从原有的以藏为主,变为以用为主,让读者和图书零距离接触,是图书馆发展的推动器。随着我院“四四二”战略的逐步推进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图书馆将会不断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从细节服务出发,创新图书管理,实现“大开架”借阅模式正面作用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图书管理最优化。


(学院办公室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