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识教育学院(原基础部)从2008年开始,积极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与实践。组成课程改革项目组,在认真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试点,走出了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彰显应用型教学特色
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科学确定课程定位,课程改革项目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数学课程的基本定位: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课程教学的重点定位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数学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以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服务专业为导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淡化数学学科严密的理论证明,实行分专业模块化教学,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服务专业个性需求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项目组从基础课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出发,针对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胆突破传统课程体系,构筑高等数学课程模块结构,搭建了通用数学模块、专业模块和同步选修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通用数学模块为各专业通用基本数学内容模块,主要是相对稳定的、重要简约的数学知识的提炼,帮助学生具备后续学习的基本知识;专业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差异化课程模块,体现专业差别和特点;同步选修模块,主要通过开设高等数学复习课程、数学建模选修课、统计与生活、发现数学之美等课程,为准备专升本、考研的同学提供所需基本知识的补充讲解,使学有余力的同学享受数学、陶冶情操。
以教学方法手段为突破,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抽象能力薄弱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任课教师采用了问题引入、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侧重对问题的分析,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软件应用两大特点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中增加了实验和实践的环节,结合相关数学软件,通过参与“演示与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与原理,兼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同时,把学生从复杂恒等变形和繁杂的运算过程中解脱出来,培养和训练他们应用数学思想和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演示课件,借助网络“blackboard”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建立了网上辅导答疑互动论坛。这种开放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以工作室机制为纽带,实现课内课外一体
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是我院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又一创新。2010年原基础部成立了数学建模工作室,数学建模工作室的建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从数学知识到现实问题的真实环境,它是数学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的延伸。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活动,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客观实际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求解,最终以报告或论文形式呈现。数学建模工作室现已经成为学院传授数学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创新及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
以权威数学竞赛为平台,检验课程改革效果
我院把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2008—2011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年累计获奖49项,其中全国二等奖9项,陕西省一等奖11项,二等奖29项。2011年,我院学生首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即获得国际一等奖一项,2012年我院学生再获国际二等奖两项。
骄人的竞赛成绩,充分证明了我院近年来数学课程改革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热情和信心,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组委会对我院数学课程教学和竞赛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院多次获得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奖,数学教研室两位老师获得数学建模省级优秀组织工作者和优秀指导教师。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我院数学教研室被评为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岗”,数学教研室主任程红萍被评为“2012年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学生们普遍感到,改革后的数学课程不再是抽象的原理,课程模块清晰,内容鲜活充实,教学设计更加贴近专业和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们真实感受到了数学的无限魅力,使他们充分经历了有效学习的无比喜悦。
(学院办公室 叶肃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