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如何解决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不科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通识学院从2009年开始,抽调精兵强将专门组成研发项目组,按照国家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试点,走出了一条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路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构模块优化内容
实施思修课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项目组首先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主要做法是:
——打破原有体系。在内容的改革中,通识学院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据,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同时联系学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打破了原国家统编教材“珍惜大学生活、追求远大理想、继承爱国传统、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尊重社会公德、培育职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制度”章节的限制,重新设计了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分模块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取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突出社会热点、焦点的大学新起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大学生婚恋、爱国与责任、道德与生活、法的基本原理、各部门法学等8个模块,构建了思修课新的内容体系。
——融入教育要求。2009年以来,通过这8个专题模块的教学,通识学院坚持把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基础性方面,注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教学;在前沿性方面,注意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与法治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在时代性方面,一方面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同时关注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等具有时代特点的课题。
——增设特色专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通识学院增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两个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题。通过心理健康专题(包括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两部分)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正确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继而学会悦纳自我,肯定自我;通过人际关系专题的学习,学生在明白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重要性的同时,学会了基本的沟通技巧和社交礼仪,有效地弥补了国家统编教材中在这两方面内容偏少的缺陷。
改方式增强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实效性,通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特点外,还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是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可以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如: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爱国主义、理想与信念等专题教学中,他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要求和思路,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是案例分析教学。他们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发掘、使用典型案例,尽量减少理论说教,使教育更加直观、具体,更深刻地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优良传统。例如通过分析“马加爵事件”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许霆案”来讲解盗窃罪的认定及量刑等,入情入理,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是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感受得出结论。任课教师讲解“人际关系”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完成“我的宿舍我的家”的一周体验报告,报告中须写明时间、地点、事件、自己的感受以及未来的计划,并且要求学生每天拍出反映事件的照片以佐证。通过记录人际交往的点滴,使学生感受与人交往的温暖和彼此建立的深厚情谊。
调比例改变习惯
一门课程有了好的内容,有了好的教学方式,还必须有配套的考试制度作保障,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为此,通识学院根据本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按照改变学生重期末轻平时的不良习惯,注重过程教育,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原则,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把平时成绩从原来的30%提高现在到60%,期末考试成绩从原来的70%调整到现在的40%。对比例进行了具体限定:一是平时成绩按百分制计,分为基础分、扣分和奖励分三部分:基础分为学生平时的到课及课堂表现,扣分项包括学生迟到、旷课及课堂表现差的减分项,奖励分为课堂踊跃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二是期末考试试卷,按照道德与生活、心理健康与爱国、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婚恋、法律四个板块,由老师依据所讲的内容,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出发予以综合命题。
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经过三年在150个班中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思修课”的热情和求知欲,达到了学生人人乐学,个个愿学的教学目的。2010年省思修课评估专家组组长卢黎歌教授对我院此课程的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担任改革试点课程的4位任课教师,连续三年均被评为优秀。
广大学生普遍感到,改革后的课程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内容鲜活充实,模块清晰,教学设计更加贴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通过自己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了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与人沟通,终生受益。
目前,这门课程的改革成果已经应用于全院思修课教学,以此加快我院课程改革的步伐,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学院办公室 刘武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