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倾听讲座】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正逢其时——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冷冶夫做客欧亚传媒大讲堂
2013.07.05

6月25日下午4时,资深电视策划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记录片著名编导冷冶夫做客我校传媒大讲堂,以“高校微电影创作”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与会嘉宾还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创研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炜副教授。报告由我校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喜严主持。

冷冶夫在讲座开始前为在场师生播放了8部环保题材的微电影,每部微电影最长不超过10分钟,最短不少于1分钟。这8部微电影有《迷失的家园》《全家福》《褪色的手》等。在微电影播放过程中,冷冶夫强调了微电影拍摄时创意的重要性。以《褪色的手》为例,在手上涂上各式各样动物皮肤的漆,再加上手部动作,如同活灵活现的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在自己的家园快乐地生活,直到猎手出现,动物陷入死亡并濒临灭绝。这部影片的创意,使其获得广大网友的喜爱,也很好的体现呼吁珍惜自然,保护动物的理念。

在讲座中,冷冶夫为大家讲解了拍摄微电影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诸如摄像叙事、内涵深刻、故事离奇、题材环保、镜头唯美、剪辑流畅。他说,“微纪实”要关注视觉艺术的影响力、震撼力、叙事性,视觉观赏的流畅性、视觉所表达的多义性和视觉的悬念设置。

冷冶夫说,在互联网的传播推动下,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正当其时,但也存在着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关于当前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冷冶夫分析了以下几点:一是剧情片节奏慢、30秒没进入故事;二是不会全篇布局、设置悬念,节目太平淡,没有刺激点;三是思想表达过于强烈、主观太重;四是出镜人员讲话时间太长,不用影视叙事;五是阴暗面展示(表达)太露骨,没有解决办法,只是一味的揭秘;六是画面拍摄的不工整,构思太随意,没有特显;七是声音嘈杂、音乐不协调;八是导拍太重、微纪实的扮演的成分超过了真实性;九是有吸烟镜头或者吸烟镜头多。此外,冷冶夫以自己指导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进行创作的讲演为例,提出了几条创意微电影的创作要领,即发散思维、大胆“混搭”、合理“穿越”、编剧离奇、剧情多义。

在会上,张炜副教授着重推荐了以“中国梦·正能量”为主题的2013年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及微电影学术论坛上的微电影。这次微电影创作征集的作品有两个主题,分别是环保和礼仪。他鼓励大学生通过微电影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全面展现中国大学生的时代风采。他说,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及微电影的学术论坛的特色是淡化商业色彩,立足于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同时真正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平台,突出国际化与国际各大电影电视节目接轨,并致力于打造每一年度的国际聚会。

据悉,第二届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颁奖典礼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及微电影学术论坛的召开,将带动各高校间的微电影创作的高潮,也为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能与国际接轨并交流的平台。

 
(文化传媒学院 雷霆报道小组 李盼盼/供稿付强/摄影 章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