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旧有思维中,教室的桌椅是固定的,墙壁是白色的,地板是水泥的,条件好些的,也不过有一台长虹牌的29寸彩电悬挂在教室的一角。
但在欧亚外国语学院,教室的桌椅是活动的,墙壁是彩色的,地板是木质的,电子白板支持手写触屏和PPT投影,无线网络全面覆盖。
物理环境上的变化究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旁听了外国语学院的一堂课。通过体验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学生比传统教室里上课的学生表现地更加活跃,甚至表现出兴奋的样子。他们会和同学分享自己乍现的灵感,并充满自信地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学生们的活跃表现也激发了老师们讲授课堂知识的热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外国语学院教研室主任魏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何谓“以学生为中心”?常常有同事问我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继而参与创造新的知识,最终建构个人体系。
但是,传统教室里秧田式的桌椅摆放传递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关系和地位的差异,拉大我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即使有的时候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也会碍于物理环境难以实现,到最后,往往还是我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声嘶力竭,除了前排的同学认真听讲外,大多同学选择睡觉、刷流量或是做自己的事情。有的时候,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丝毫感受不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荣誉感和价值感。
新教室去掉了讲台,我和学生被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我们还自主设计了环形、U型排列、T型、蘑菇形座位等教室的桌椅排列。比如上语音课的时候,学生主要通过发音练习实践来改变不标准的发音。课桌椅的摆放变成了一组一组两两相对,不只便于学生交流,更容易纠正对方的口型错误;人多的时候,可以变换为环形摆法;组织讨论时,可变换为T型——桌凳的变化给学生创造了机会,使他们敢于对话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氛围。我也比以往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更广泛的使用PPT课件和小组教学的策略,吸引同学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慢慢的,我讲课的时间少了,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多了;睡觉和发呆的学生少了,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多了……课堂上更多的时候,不再是我问问题,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帮助或求助于我来解决。我会团座在某个小组中间,一对一地帮助解决他们小组的问题。
我成为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而不是扼杀学生创造力、活力的填鸭者。
统本英教0902班于良:我看到了同学的脸
在班里,我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类学生,在固定的教室里习惯坐在靠后排的位置,而那个位置也许会从开学第一天坐到毕业。相熟的朋友永远只有周围的那几个,对于其他同学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个个背影和后脑勺。
就拿《精读》这门课来说。以前,每堂课只有1-2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本篇阅读的PPT,然后给全班同学讲解,很少回答问题的我,几乎从未参与过课堂当中的环节。但是现在,老师会把我们30个人分为5个小组,同学们团座在一起,面对面地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和其他组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变得更亲密。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小组也和我们的座位一样,是不固定的,所以下一次我们又会比过去认识和了解更多位同学,而我自己也会在不同的组别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负责PPT的美化,有时负责整个小组人员及任务的分配和协调。一年下来,原来不爱说话的我变得自信了,也更乐于表现自己,在看到其他同学的脸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看到了我。
教师和同学们的感受,传递着一种信息:从排排坐到团团坐的背后,改变的不只是学生课桌椅的摆放位置,或者是新型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变化,从教师填鸭式的单项传授向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来促进学生互动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说,物理环境的变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极大的,它让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变得更加轻松,也让学生们更乐于走进课堂,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比以往更乐于参与、思考和分享。
(宣传部 姚川予/供稿 姚川予、外国语学院/摄影 外国语学院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