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我校文化传媒学院举办的传媒大讲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讲座。文化传媒学院专职教师、青年摄影家谢钦以“摄影的乐趣”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摄影艺术方面的独特视角和对社会的思考。分院副院长王喜严、院长助理闫晋瑛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谢钦老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多年研习摄影艺术,早在大学2年级时创作的作品《样子》就入选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及2003年宁夏“视觉万象——不再边缘”摄影展。之后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也获得业界好评,屡获国内外获各类奖项。此外,他在西安电视台做编导、以及在《中国音像世界》杂志社做资深人物编辑的工作经历,也让她对摄影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每个时期的作品创作都源于她在各成长时期对人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及情感等的思考,并希望通过平面视觉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想法。
在讲座上,谢钦结合多年对摄影的研习与体悟,讲述了摄影之于自己的乐趣。一是简单与复杂。摄影艺术现今已经大众化、草根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公众媒体,摄影艺术已经回归到大众的手中,人人都有成为摄影家的可能。由于科技进步,摄影的终端设备已经非常方便携带,这样给创作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每个人都可以拍出好的作品,然而要想真正创作出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摄影艺术作品,确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和非常困难的事情;二是现实与非现实。摄影是还原真实的世界,然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拍摄手法、视角、题材的选择、以及一些后期处理的介入,又会使影像变成非现实。这样的矛盾冲突,给摄影蒙上了诸多神秘的面纱,增加了阐释的多样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带来了探索的乐趣。
随后,谢钦向现场听众展示了当前多个流派优秀青年摄影家的作品,并讲解他们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并如何通过摄影的力量来参与社会问题。谢钦说,讲到摄影的魅力,不在于拍出漂亮的画面,而是通过一种平面语言恰当且独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好的作品,要能看出你对生活的态度、及关注生活的角度、发现身边美的锐度。
谢钦对摄影的深刻解读和形象展示,重新建构了学生以往对摄影的一般认识。现场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诸如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摄影道德与传播伦理等方面思考。她最后说,要从不同语境解读对摄影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不在于构图等等的摄影手法,最重要的是在于表达内涵及对题材的把握。
据悉,谢钦的摄影作品将在2号教学楼展览至周日,随后还将和文化传媒学院雒长安、刘夙培等老师的作品一起参加6月中旬在学校图书馆的联展。
(文化传媒学院 杨晨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