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报告人王毅红教授
(图二)岳亚锋副院长讲话
(图三):冯革侠助理主持
(图四)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
(图五) 王教授与学生互动
10月19日16:00,长安大学王毅红教授应我校建筑工程学院领导邀请,在校体育馆作了题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及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岳亚锋、院长助理冯革侠,各科室负责人参加了报告会。青年教师们和预备考研的部分同学们也都纷纷慕名而来。分院2012级全体新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聆听了王教授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由冯助理主持。她首先代表分院对王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赞誉王教授在专业、教学、学术等领域上硕果累累。据悉,今年5月份,王教授为分院青年教师做了《如何上好一堂课》的精彩专场报告会,让大家受益匪浅,记忆犹新。此次王教授再次到来,建工学院的师生们对今天的报告饱含热情,满怀期待!
王教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精彩的报告。整个报告会分为四部分: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特点、建筑工程的发展、我国的注册制度。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有关建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建工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另外,王教授在现场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世界级的著名建筑的艺术与魅力,例如意大利比萨建筑群、纽约帝国大厦、香港汇丰银行、国家体育场、哈利法(迪拜)塔、日本东京的天空树等“伟大的建筑工程杰作掠影”。
在授课艺术方面,王教授以严谨的理论,精美的图片,通俗易懂的讲解,精辟地阐述了建筑工程专业的历史之起源、今日之现状、未来之发展等。她神采飞扬的表情,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详实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报告使生涩难懂的建筑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平面设计图等变得通俗易懂。全场教师和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即使是非建筑专业的现场工作人员,也被王教授的报告所吸引所打动,仿佛是“内行人”一般
报告会中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积极请教。王教授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就“如何安排好大学四年生活”、“如何学好专业课”以及“考研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等问题或困惑,一一做了解答,精彩的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特别是当有一名女同学提到“建筑行业女生相对于男生难就业”的困惑时,王教授笑道:“我也是一名女生……”全场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的氛围中。
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岳亚锋院长对王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岳院长说,王毅红教授报告内容详实、信息量大、观点新颖,对2012级同学的学习、生活、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促进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改进等具有实际意义,也为青年教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随后,冯革侠助理希望分院师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认真学习,对王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进行学习吸收,对照自己的实际加以改正,才能够使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称赞王毅红教授的语言即精练又幽默,思路清楚细致,见解独特,让所有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她说到:“工程不等于科学,工程不等于技术,但工程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工程不等于艺术,但艺术渗透在工程中,”帮助同学们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就业前景的广泛性。
相关链接:
王毅红,女,1955年生。长安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政府参事,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西安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市第七届科协常委,《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建筑结构抗震、隔震、减震。曾主持和正在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军工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专项基金、陕西省建设厅科技基金、西安市科委软科学基金、西安市建委科技基金等纵向项目。
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3年获陕西省第一批教学名师称号; 2003年主持《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课程建设,获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3年主持《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获“陕西省名牌专业”。 2004年陕西省教育工委授予“创新能手”称号。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获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得由西安市人事局和西安市科协颁发的西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壹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以第一和第二发明人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第四发明人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主编和参编了7部教材和教辅书籍,其中1部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部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建筑工程学院 徐缤荣/供稿 马葛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