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应我校通识教育学院邀请,台湾教育部国家文学博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中原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和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现任中原大学荣誉教授的黄孝光博士,在我校进行了两场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吸引数百名师生参加。
第一场以“取经之道——从《西游记》看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及全人教育”为题,于11月20日晚上在学校二号阶梯教室进行。此次讲座由通识教育学院陈阳副院长主持。
黄教授开宗明义的表示,人生的取经要件必然是先“承认自己没有经典”,亦即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像是唐三藏承认自己的不够才会想取经,接着要“相信某处拥有经典”,要有信念才会有动力,最后“心动不如行动”,指的是努力追求经典。然而,每人的路程皆不相同,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成为取经者。
接着黄教授深刻剖析了西游记中四位色彩鲜明的主角,将人性抽丝剥茧般赤裸描绘:孙悟空“善变”,心猿本性让他无法安定;“善嗔”,脾气火爆使他大闹东海龙王、阴间阎罗王、玉皇大帝;“善争”,他不甘心当平凡猴子,除了争得美猴王之称,更追求成仙法术,映照出人心对永恒的渴望。唐三藏有“良知”,良心告诉他不要善变,人有良知才会被约束;“软弱”,人的良知却常建构在软弱上,促使每个人会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外魔与内贼”,外在的妖魔鬼怪,让身不由己的人削减抗压的力量,而心中私欲的贼更是难以去除。猪八戒“食、色、性、贪”,好吃、好色让他的本性更加贪婪,凡事要多一点的贪欲即是苦难的开始,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表露无疑。沙悟净“盲从”,没有主见、随便的性格让常人难以将他明显描绘;“盲点”,当人对自我真相不了解时,需要旁人从中点醒;“障与痴”,人生无法跨过障碍或是放下痴迷,便是种执着;“幽暗意识”,指出人性的负面思考,好比傲慢与偏见,当人发现自己有多不完美时,才会懂得修饰自己。
报告中,黄教授旁征博引,向大家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他自成体系的“全人教育”理念,深刻剖析了文化的内涵。他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陈出新,所倡导的这一理念堪称一大创举。
第二场讲座以“得意忘形——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为题,于11月21日晚上在八号联体教学楼一层多媒体教室进行。
黄孝光教授主要从金庸小说的“富历史背景”(笑傲江湖之争权夺位)、“有情节变化”(九阴真经与九阳真经)、“重人性刻画”(善中有恶,恶中带善)、“含人生哲理”(我是谁:玲珑的围局)、“蕴含文化常识”(见舅如见娘,画眉乐)五个方面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金庸小说的特点,并由此得出了华人以无胜有、以简胜繁、以柔克刚、以寡击众、以小制大、以不足胜有余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人性经历着一个由绚丽而平淡、由出仕而归隐、由复杂到简单、最后到达返璞归真的过程。可是,返璞归真并不是人生最终的追求,它只是过程而非目的,只是手段而非结果。人生之省思在于:“无”是消极的,为的是引进积极的“有”;人类需要的“有”是从“以信、以望、以爱”到“有信、有望、有爱”的这一过程。最后,黄教授以金庸小说中的“爱”与“恨”收束,他说:“恨能挑起争端,爱能掩盖一切过错。”
讲座后二十分钟,黄教授机智风趣的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博得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本场讲座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中的讲述中,黄博士分析了金庸的《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多部作品。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注重对学生的精神陶冶和人格熏陶。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是大家从中得到的启迪和思考却是无尽的。纵观同学们所看的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论上的知识非常欠缺。但是,黄孝光教授的这次讲座,却让我们思考良多,获益匪浅,学会了透过现象去分析小说的本质,追问“我是谁”,“认识我自己”,对同学们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切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此次讲座的最大价值所在。
(通识教育学院 杨新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