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继斌: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一年级负责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直从事基础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涉及美学、艺术设计等方面的论文多篇,先后多次获科研成果奖。现主要承担素描、色彩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基础课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
艺术设计学院从2009年实施“EAAD计划”以来,新设艺术设计(新媒体方向),首先在《造型基础》课堂中,打破了国内艺术类高校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专业分离的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推广“CTE教学法”的培训,分院授课教师们参与其中,感受颇深。
一、传统教学法与“CTE教学法”之比较
CTE教学方式同以往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备课把主要的经历放在如何讲解好所要传授的课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如何完成好各个环节,学生的反应及接受完全是被动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这样的授课中完全成为中心,更像是在一个人的表演。当然传统的讲解方式也有其优势的一面比如在相同时间内信息量大、传授直接,适合应试教育等。而CTE教学法所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把更多的时间让出来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CTE的学习和平时课堂经验,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应该首先改变一个观念——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而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走下讲台不再唱“独角戏”。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这些现成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嘴”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而更应关注如何设计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并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与成就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安排好所有上课所需的媒介。学生的认知方式应是多样的,不只是被动的听或记。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践等等。这一切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更加具备吸引力。
三、运用并提升课堂有效性
《造型基础》课程,是新生入校接触到的第一门最基础的课程。艺术类的考生,在高考前一直是在临摹各类人物头像、水果等“实物”的状态,这种强化临摹,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抹杀。经过“EAAD”计划培训、改造后的《造型基础》课程,是打破习惯的、程式化的思维与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视觉语言。通过对造型要素及形态的研究,探讨造型的诸要素(点、线、面、形、色、体)及其对比关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通过视觉表达来传递学生自己的观念、想法,并以此拓展到设计、多媒体、影视等领域中。
在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多个课题,比如“我与立体派”、“植物研究”等课题,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如“植物研究”课题,要求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植物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发现植物内在的特点和规律,然后进行总结和归纳,用点、线、面、色彩、体块等的有机组合形成构图,表现出这个植物的不同形态。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观察,表现出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但是仔细观看还是能发现植物原有的特点。《造型基础》课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复原”。
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和训练,基础课程和后续的设计类课程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生的作品设计感极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升。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地,而是同学们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能够使学生发展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并为之寻找到有效的表现形式。
由此,CTE教学法,一直是我们艺术设计类课程应用和熟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再经过学校的系统培训,教师们更熟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艺术设计学院 焦继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