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教学改革】新媒体技术在批判性思维课堂运用的初步尝试
2013.10.11

批判性思维课作为我校通识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截止到今年9月,已经正式上线一年了。虽然课程本身已经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学生的进步不仅仅依赖于课堂,还需要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研习与讨论。但目前教师的研究方向更多的集中于课堂而非课下。

2. 基于BB系统的学习沟通平台限制了师生交流和互动的灵活性、实时性和趣味性。

3.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利用手机应用程序(APP)等移动网络进行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例如:TED、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等都开发了相应的APP程序;诸如“罗辑思维”、“秋叶PPT”等微信自媒体正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4. 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于是,批判性思维课程团队便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因为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手机上的各种APP进行自主学习。

既然刷手机比刷电脑更加方便,既然学生更喜欢玩微博和微信,为何不尝试着将这样的技术引入到我们自己课程里来?

暑假期间,本课程负责人黄鑫老师首先开始通过长微博的方式分享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理念。这些长微博吸引了网络达人@秋叶语录 的关注。而@秋叶语录 也正着手通过在微信上推送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文章。

基于共同的目的和想法,一种新的合作与尝试便开始了。

他们的合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开发一个关于独立思考的教程。

@秋叶语录 和黄鑫老师首先计划撰写不少于99篇关于如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文章,并计划在国庆节之后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秋夜青语”进行推送。

他们的教程暂定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会提问;第二部分:学会包容;第三部分:学点理性;第四部分:学点逻辑;第五部分:学点选择。

学生可以通过回复微信关键词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文章,并在课下进行研读。课上,老师就学生的研读情况进行考核和讲解。

此教程第一部分“学会提问”已经在新浪微盘实现共享。需要微盘链接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关注他们的新浪微博:@西安黄鑫与@秋叶语录,并向他们索取。

2. 将微博、微信引入课程教学。

第一, 通过微信推送教程与阅读资料。

例如:在微信公众平台输入关键词“思考00”便可以获得如下的文章: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教程与纸质资料,微信推送文章的方式让学生们觉得很有趣。用手机就能完成学习,很多同学表示欢迎。

其次,学生们能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几千字的文章,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等车、打饭、课间读完。

再者,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更丰富。除了文字,微信还支持语音、图片交流。

最后,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多样化。一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其目的不仅仅限于一门课程的教授,还能为学生其他的需求提供服务。

就拿“秋夜青语”这个微信平台来说,除了“独立思考系列”文章。还有“我要行动”“名人微访谈”“青语问答”等模块,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专业、爱情、生活、交往等问题与老师沟通。另外,通过回复“证书”“书单”“忠告”“社团”“博物馆”等关键词,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和资源。

第二,通过微博互动,让学生完成作业,提出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思维方式。学生们要想很好的研习批判性思维,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后,都留有“互动作业”这一环节。学生需要研读完文章之后,将作业在微博上展示并@授课老师。老师会将优秀的作业进行转发。

例如:下面的图片是学生完成的作业:

下面的图片是同学对老师的提问:

下面的图片是同学对课程的反馈:

通过上面的即时互动,我们能够更多的倾听学生的反馈,为将来的教程编写和课程打造细化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相对于微信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好的作业,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由于“秋夜青语”是面向全国的,这就意味着会有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同学集体参与。通过老师的作业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比更多的思考样本,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考模式。

3. 为将来的的mooc网络课程做准备。

其实,将上面1、2两点的形式抽取出来,就是一个最基本的mooc课程授课方式。但还缺乏一套系统的学生习得评估方式作为支撑。现阶段授课教师先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日常教学,通过一到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于网络授课方式的兴趣点和疑惑,从而对课程框架及互动作业进行再调整,为今后的mooc课程做前期准备。


(通识教育学院 黄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