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官网上获悉,我校荣获2个本科国家二等奖,1个专科国家二等奖。截止到今年,我校参加此项竞赛已经11年,本科从2008年开始参赛,已获得本科组国家二等奖8项,陕西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35项。并且在2011年首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国际一等奖,2012年、2013年共获得国际二等奖4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高等院校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个平台。此项竞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能激励大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和务实态度。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参加人数最多、活动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衡量人才培养水平、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项目之一。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也主要来自于实际的生活,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历年的赛题当中就可以看出这点。
2013年
|
A题
|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
B题
|
碎纸片的拼接复原
|
|
2012年
|
A题
|
葡萄酒的评价
|
B题
|
太阳能小屋的设计
|
|
2011年
|
A题
|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
B题
|
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来说,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学生们通过参加竞赛锻炼能力,并且学生由此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知识学习、集体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从前几届成功参赛学生的发展上就可以看到这些能力在他们身上的体现,所以现在许多学生都将成功参赛作为自己大学生涯中的一个愿望。对于指导教师而言,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同学们实现愿望。所以,为了使学生和教师在此项竞赛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方面:
“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的个人,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的个人”
针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特点,我们改变了原来实行的每个教师孤军奋战并且竞赛效果不好的的指导机制。制定了“团队作战”的指导方针。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实行集体指导,竞赛结果只计团队成绩不计个人成绩。这样,淡化了个人名利思想,又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责任、创新、伙伴、有用”的核心价值观,强化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和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形成了整体综合指导优势。由于建模题目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每年都有变化。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共同学习和研究许多新模型、新方法,大家团结一致,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摸索出了许多提高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指导经验,为取得好的成绩奠定了基础。通过指导数学建模竞赛,教师们在科研和教学能力方面也在逐年进步。2008年至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EI检索2篇。共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2013年成立了Sigma数据分析研究所,聘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汉生教授为研究所顾问,指导研究所老师进行科学研究。目前研究所已经获得外部公司的横向课题1项,申报省级课题1项。
2、日常教学方面:
在数学课程的改革中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增加了实验和实践的环节,将高等数学的学习结合相关数学软件,通过参与“演示与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与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选修课还专门开设了“数学建模”“统计与生活”“统计案例分析与建模”,老师均采用案例教学授课。同时,学院还定期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数学建模知识讲座。
3、学生培养方面:
每年竞赛学生选拔后都会进行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环节,为每一个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导师。导师不仅要在学生学业上进行指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科研方面的针对性培训。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最好的竞赛状态,导师每年从3月份起就精心安排参赛学生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双向选择”后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内容的调整,最终形成特色化的培训方案。教师利用周末和暑期给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相关知识的培训。导师团队会定期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建模在大学生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使这些学生接触到一些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客观实际问题,通过课下导师的指导从事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是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个延伸,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从数学知识到现实问题的真实环境,是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尝试。
我院自从2003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已经走过11个年头。十一年来,学院的许多数学建模的指导老师们从年轻走向成熟,也正如我校数学建模和学校般,从呱呱落地成长为翩翩少年。这一路上,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