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物流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举办了以“以学生为中心,心动不如行动”为主题的商科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会,来自二级学院的8名青年教师在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以下内容为管理学院教师王翔的主题报告分享。
一、知识复制型备课难以达到应用型培养目标。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备课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国内许多教师备课过程中存在备课内容以教材知识为依据,以完成课程工作量为目标,以及教师要在一个学期面临一门甚至多门新课的备课任务的现象。这种现状使备课的质量受到影响,导致教师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难以转化为应用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后都缺乏信心与成就感。
这种备课现状不仅出现在学科平台课程,同样出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自身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行业从业经历。在互联网大量已有知识低成本共享的趋势下,传统的知识复制型课程将首先面临冲击。
二、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准备与设计
定位于行业细分领域,使学生具备出众的行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是管理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围绕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准备需要深入思考和整合以下因素:课程的价值定位、学习者和企业的课程学习目标、师生关系、学生与课程的接触渠道、教师的关键业务、教师的核心资源、外部的合作伙伴。
其中,需要在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明确课程的功能,在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多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拓展非课堂的授课渠道和环境,在保障教学规范性的基础上,基于教师的知识、职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并借助外部行业与智力资源,进行一门课程的整体准备。
三、《薪酬管理》——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案例
人力资源专业的《薪酬管理》课程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从经营与战略的高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整体角度,来阐述薪酬管理新的理念、技术和流程,以及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其课程体系涵盖以职位评价、薪酬结构与薪酬等级设计、绩效奖励与认可计划、不同类型人员的薪酬设计方案等为核心的薪酬管理技术等主要内容。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如何从问题的角度理解当前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困惑和技术难点,尤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薪酬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课程性质,主讲教师的企业咨询项目——“南南铝业薪酬报告”作为模板,要求学生在开课之初,调研中小型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设计薪酬方案。课程通过渐进式的课程作业将模块化章节化的课本知识,对应于企业薪酬的设计与应用的实际方案中。
薪酬管理的考试,是以每一章的大作业构成的,因此,每一章的作业都不能拖延和缺少。每一章都有较为困难的地方,而且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抄袭,如果不学习,很难完成作业。
这样以教师实践参与的咨询项目为案例,帮助学生从知识过渡到整体的角度认识薪酬管理对理论的应用,避免学生考试前的死记硬背。
一名学生在课后的反馈中这样写道:“这不仅仅只是6次作业,更是6次让给我们体验如何从课本知识到制定一份薪酬计划的机会。没有了闭卷考试,我们不会倦怠学习,也不只会在期末背大篇的重点。这样的结课方式,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参与实际的操作,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比每天让我们乖乖读书更有意思多了。”
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对教师能力与资源的需求
学生与教师的成就感是对课程结果最好的反馈,而对自己所学习知识的信心来自于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这就要求对应用型课程的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充分整合;而其中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的资源。
教师在行业岗位应用能力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可以通过直接引进行业教师资源实现;其次,通过教师的行业挂职锻炼,是教师具备岗位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保障教师通过行业挂职获得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在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挂职锻炼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行业挂职教师的岗位规划和产出管理,提高教师应用能力的质量与效用。
(管理学院 王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