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我校和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共同承办 XLP极限学习过程。
(图二)XLP现场,学生正在讲解团队作业:创客空间宪章。
(图三)XLP现场,学生们正在激烈地讨论小组任务。
(图四)我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习工作坊研习活动。
大学培养人才,最终的结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这是世界上所有大学都在考虑的问题。改变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无限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一场在欧亚发生的“XLP极限学习过程”实践了一次有用的探索。
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自己
“我们组成立了一个公司并且跟市场部进行了好几次谈判,想垄断他们手上的部分资源,虽然差一点成功,但这却让我看到了组员另一方面的能力。我的软件使用能力不好,但是我们团队宪章两次大的改动都是我根据日常的生活积累而写出来的文案,基本上被全部使用,这让我很自豪。”我校大一新生曹振涛同学参加了该校和清华大学合作的“XLP极限学习课程”培训项目,欧亚的100余名学生和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学生一起,进行了连续3天60小时高强度和高密度的极限学习。
在“XLP极限学习课程”培训项目中,挑战方设立市场部、法院、警察局等部门,在既定的时间内,为任务方发布指定任务,并验证任务方对各种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同时提供基于虚拟货币的‘开发资金’;任务方则遵守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在极限的、复杂的任务过程中,完成新技术、时间管理、团队协作、跨学科和人生体验的学习。
“我们选择了欧亚,而不是西安排名前三的高校。重点不在于该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在于学习要探索自己的极限,不放弃自己、想办法、自主性、有收获。”课程开始前,极限学习过程(XLP)的发起者、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如是说。
“平等、自由、自主、团队、创新,我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这几个关键词。很多事情都超乎想象,要学习并运用新的软件;要面对完全不同领域的同学;要彼此尊重、包容、欣赏,要做好项目规划、时间管理、跨学科知识学习,要有效沟通,说服自己和别人……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有一种喜悦感。”许多同学与我校外国语学院的陈凤倩一样,完全沉迷这一极限学习过程中。
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道路
如果说XLP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探索未知的自己的一趟旅程,那么我校目前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便是对中国教育道路方向的探索。
早在2010年,我校和美国杜肯大学共同建立的卓越教学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从教学大纲、课堂环境、课堂内容和学生评估效果这一连续性的过程,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参与到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去,激励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欧亚近两年更是着重聘请行业专家学者,运用MOOC、翻转式课堂、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则、“团体授课”模式等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举办“产学研合作发展论坛”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
在这些创新之下,欧亚的课堂已变成了另一番场景:拆掉讲台、课桌的教室,电子笔代替粉笔,团团坐替换排排坐,根据上课需要任意挪动椅子,或是学生结伴坐在草坪上,或是在咖啡厅里讨论,或是在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上课方式不再是“听讲”,而是改为由个人或者小组陈述、辩论、答疑,在BB系统或Ican系统进行讨论;授课内容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与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
如今,欧亚的教学改革成绩已经在学生初现。在XLP极限学习课程中,就能清晰地发现:欧亚的学生比以前更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更乐于向他人分享、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更清楚、懂得运用信息技术,关注社会发展和未来;更善于与他人合作,遵守团队规则,并不断创新。这些改变都是欧亚身体力行,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使命,不断探索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成绩。
结语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德班科在其新著《大学的过去、现在和理想》中谈到,本科学院真正的成果是公民,能够在投票的时候、表达政治观点的时候、推动社会变革的时候,运用自己辩证思维的公民。
信息环境飞速变化,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组织规划能力,以及跨界的知识和能力的公民,是中国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正一点一点对教育进行着改变,也正培养着这样的公民。
(宣传部 陈娟/供稿 宣传部陈娟、姚川予、何月敏,教务处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