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分享会现场
(图二)教师分享剪影
(图三)教务处副处长张新锋发言
(图四)戚世梁教授点评
(图五)赵军镜执行院长总结
12月15日下午,我校物流贸易学院2014年课程建设汇报和分享会在行政中心511会议室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在教学发展中心丁珊珊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进行的,应邀参会的嘉宾有我校特聘教授戚世梁、教务处副处长张新峰、教务处教研发展中心主任张娜、教务处教与学中心主任文雅。物流贸易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从三个专业中精选了9门课程开展汇报与分享,分别是《国际商务谈判》《移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三门精品课程,《外贸网络营销》《项目管理》《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三门核心课程,《外贸营销实务》《移动WEB前端开发》《快递案例分析》三门研发课程。
第一环节:精品课汇报
分别由国贸教研室雷娟老师、电商教研室金鉴老师、物流教研室王鹏老师进行汇报,几位老师着重从精品课建设的理念、目标、内容、措施、师资团队、已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等方面展开汇报,他们提出了精品课建设要为教学服务,以“产学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思想博得了在场嘉宾和老师的认可。
第二环节:核心课汇报
国贸教研室答百洋老师就《外贸网络营销》的建设情况进行分享,该课程按照先调研后建设的思路,完成了企业外贸电商人才技能需求调研,结合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制定了课程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答老师还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他利用网络搜索具有从业经验的行业知名人士讲授的视频资料,然后在开课前就转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然后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做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王静老师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是独具匠心,提出并形成了一种符合课程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围绕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设计了11种配套实验表格,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项目运营,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并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这样做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物流教研室党智军老师汇报了《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的建设情况,党老师清晰界定了该门课程所支撑的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与前、后置课程的衔接关系。该课程采取校内教师和行业讲师共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授课,实践部分由行业讲师指导,并通过让学生参加全国性大赛,锻炼学生的思维,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第三环节:研发课汇报
国贸教研室赵秀英老师就《外贸营销实务》课程的研发情况进行汇报,赵博士指出国际市场开发能力是外贸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同时,外贸营销实务课程的部分内容与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两门课程有交叉重合,她在组织团队编写教材时特别注重将重合部分删减,同时增加国际市场开发及外贸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方面的内容,形成适应外贸业务人员岗位的课程内容架构。同时,采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实训资料。改革教学管理,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作为合作企业的业务团队,利用真实的企业、行业和产品背景来开展各个教学模块的实际业务实训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
电商教研室李卫琳老师就《移动WEB前端开发》课程研发情况作了汇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新趋势。该课程的前置课程是《网页设计与制作》,学生在掌握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习移动端的WEB设计,要尽量实现电脑端和移动设备端的视觉呈现一致性。目前本课程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模块内容、课程网站主体框架等。
物流教研室李霞老师汇报了《快递案例分析》课程的研发,目前已完成对快递产业发展、政策及就业情况,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其他院校相应课程的开设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架构并明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讲义;该门课程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快递公司的发展及变革的案例剖析,阐释物流快递的发展规律及前景,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环节:嘉宾分享及点评
教务处张新峰处长从课程设计的逻辑和学习借鉴标杆的经验做法两大方面分享了自己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他谈到课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行业的岗位需求,只有搞清楚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才能开发建设出支撑这种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以台湾大学为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准,将胜任力导向作为课程的一个基本属性,运用此基准发展课程。形成以职业需求确定教育目标、以教育目标决定核心能力、以核心能力设计课程规划、以课程规划培养未来发展,未来发展又反哺职业需求的闭环人才培养链条。
张处长还就课程建设的制度建设做了一些阐释和介绍,仍以台湾大学为例,他们设立三级课程委员会,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校内教师、学术专家、企业专家、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定期召开会议,确保课程规划科学、合理、适宜。
张处长特别要求精品课建设应该以“五个一流”作为标准,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内容、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指出只有围绕此标准才有可能建设成为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
戚世梁教授从教育哲学的层面谈人才培养,他谈到人才培养的工具主义,在当下社会,尤其是职场中不言而喻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一定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下”,学生一定要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领,不能泛泛的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之长,并帮助他发扬光大。
同时,戚教授就《项目管理》课程提出一些建议,他强调可以把二级学院的一些真实活动、项目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做项目,让学生得到历练。
赵军镜执行院长在肯定老师们近几年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的几点要求:第一,应该注重与产学合作资源的对接;第二,应该注重与大赛的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第三,希望老师把眼光放到课堂之外,不要拘泥于“老三中心”,要有行业、国际、前沿眼光。赵院长还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从学院层面,希望以后能给老师更多的授权并给予更多的经费、资源支持;从教师层面,应该回到教育的本源,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重新思考与定位自己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从心理上、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辅导,将更多的精力延伸到课堂之外。
赵院长强调课程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3-5年内,我们将建成匹配我院产学合作模式的课程体系。
(物流贸易学院 教学发展中心 张漪/供稿 丁珊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