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文化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A座教学楼402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优酷网西北区经理余润德先生,环球网西安站主编樊新才先生,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申玲玲博士,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李炜博士,以及我校文化传媒学院院长慕明春,副院长王喜严、闫晋瑛,贾行宪教授等各位专职老师和部分行政人员。
会议以五个板块流程进行。首先会议主持人王喜严副院长致欢迎词并播放由学院508媒体工作室制作的宣传片作品。慕明春院长对各位嘉宾致辞,对各位专家及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慕明春院长在致辞中提到,在现代的网络大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变,教育也在变革。国家教育部在近些年开展对新媒体网络的教育改革,文化传媒学院也已申请获批了此专业。文化传媒学院在走访国内外专业院校和交流访问各行业精英后,将课程设置主旨确定在迎合“大传播”理念下,专业的安排和课程设置仍在不断改进中。接下来副院长闫晋瑛老师为与会嘉宾介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闫晋瑛副院长就专业发展环境、参考发展模式、传媒学院定位与认知及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在阐述中,首先闫晋瑛副院长指出,根据专业发展情况与现实数据考虑文化传媒学院对新专业的建设应从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切入。其次在参考发展的模式时,美国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跨专业整合式发展、台湾模式用技术力量推动媒介信息传播、大陆模式给我们的三种启示,包含新闻学训练、互联网应用技能、传播学训练等角度。最后她指出,我校文化传媒学院的定位与认知是:实践教学特色不断强化,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职场需要的专业教育。专业建设体现信息传播、技术整合与营销推广相结合的思路,实现内容、工具与渠道整合。
与会专家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并探讨,提出一些质疑与改进建议。其中,余润德先生分享优酷在移动终端PV值数据后提出不能背离大环境,对移动终端新媒体教育不能忽视,在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中应体现移动媒体教育,并且他认为,“创意”的培养很重要,应该在学生时代就植入概念和思考方式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知识技能的考核比重或周期应考虑延续性,应用技能考核应扩展到四年,内容与技术应该相结合。樊新才先生提出要重视移动终端,这应该成为新专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应考虑将新媒体内容融入传统新闻教育中,在本专业课程安排上应该将授课内容整合与相融,力争培养各方面技能兼备的全面人才。同时,他认为可以结合本专业优势,增开网络公开课。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申玲玲副教授提出应该就专业的培养直接制作公众账号,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账号的运营管理,将学生直接带入商业和实际的操作中。在课程设置中应将内容方面课程与运营方面课程很好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设网络互动课程,在教学层面应打通平台,融入跨学科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实训课程,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李炜博士也提出几点可行性操作:首先网络基础课程不能少,应加强对传统新闻教育的侧重,其次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教育,最后新课程应和原有课程师资打通。
就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和疑问,文化传媒学院专职任课老师们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与专家们更深度的讨论。其中,徐思老师提出问题: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和理解,对课程设置的表达,作为授课老师对课程本身培养目标怎样设定,授课方式怎样界定?就这个问题,余润德先生回答:课程设置基本覆盖行业要求能力范围,对培养目标的讨论,应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入手,反推课程。从行业角度讲,更注重技能而非文凭,所以培养角度注重应用实践非常贴合行业需求,在学校已经掌握必备全面的知识。服务角度应该不局限于媒体行业。而后,我院教授贾行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系统,专业性强,专业性质定位应准确,贴合能力板块设置课程,应该紧抓专业不放手,一专多能,专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会议在激烈的讨论和探索中达到高潮,与会嘉宾及老师积极互动,共同为人才培养方案出谋划策。
最后王喜严副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在网络媒体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学科转型过程中保证学科严谨性、规范性和学科差异性,体现我校特色教育,最终落脚于对人才的培养。会议于下午五点三十分圆满结束。
(文化传媒学院 杨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