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深度解析】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办学的思考
2014.08.04

民办高校在我国从出现到目前仅有10余年时间,但仅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民办高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正规的快速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但民办高校所处的办学环境和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要远大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构建核心竞争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两项尤为重要。民办高校由于建立时间短、基础差、没有国家财政支持,想要在同公办高校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生存下去,就必须实施差异化办学战略,找到突破口,在某一领域或专业上办出特色来,从而带动整个学院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的危机和机遇。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刚性约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生源数量锐减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从小学传导到了大学,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受到生源锐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持续到2020年左右。

在生源数量绝对下降的同时,我国公办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各种独立院校、三本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兴起,分流了部分生源,加大了生源不足的压力。此外,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外各大高校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招生力度,从而在高中毕业生中兴起了一股出国热,从而又分流了部分生源,加剧了生源不足的压力,对民办高校而言,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没有办学特色,没有核心竞争能力,就有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机遇与危机从来都是并存的,面对危机,如果能够正确面对合理引导,必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相比的优势在于办学机制灵活、主动适应市场能力强,民办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取消或合并弱势专业,重点发展与市场契合度高的专业[3],将资金和师资向这些专业倾斜,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定能避免公办高校“积重难返”的不利局面。

二.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公办高校兼并重组的浪潮,公办高校一味追求“世界第一”、“全国第一”、“区域第一”,严重违反了市场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使我国公办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性”。民办高校如果按照公办高校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发展,势必会导致在自身基础差、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赶超所谓公办高校战略,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办学特色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别人没有或无法模仿的特质,一旦形成,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树立品牌,提高社会认知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的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相比无论在生源数量、质量,办学基础,政策扶植,社会认知度等方面都还处于弱势,迫切需要避免与之出现同质化,在发展方向和路径上独辟蹊径,办出特色,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建特色民办高校。

纯理论是空白的,不具有说服力,为此,本文拟以我校的发展过程为例,阐述如何进行特色办学,打造核心竞争力,总结其成功发展经验,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够成为其它民办高校在特色发展上的有力参考。 我校成立于1995年,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人文和商科为主,文、经、财、管、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私立大学。作为一所倡导应用型教育的本科大学,学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走着一条本质上有别于传统院校的道路,坚持做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和先锋,更懂得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并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有用的教育和国际视野的养成。

(一)围绕特色,调整师资结构,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1. 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启动“硕博工程”,大力开展科研工作。

作为一所大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不仅是其大学办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院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大学教师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校在这一点上采取了校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一方面从校外招聘高学历的硕士博士,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报销80%的学费,这大大鼓励了教师进修的积极性;科研上,学院专门成立了科研处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出台各项措施,如划拨专项资金设立西安市和陕西省欧亚专项课题,对教师发表论文的费用给予报销,鼓励和帮助教师开展科研,这些措施都大大鼓励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2.引进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专业要想办好,必须有德育品质过硬和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作为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和培养中青年教师。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高薪聘请已经退休的或在职的专家、学者及教授担任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基本形成了多名本领域知名教授、副教授共同主持特色专业发展的有力局面。如金融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李小丽副教授,在她的带领下,欧亚学院金融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专业,金融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研室每位老师在业务上都能独挡一面,平均每人作为负责人的省级以上课题有4项。

3.深化校企合作领域,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向社会输送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本、专科毕业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求有一支同时具备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而高校教师的特点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差。学校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亲自动手操作,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二)面向市场需求,构建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最佳培养模式。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欧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及时认清了这一点,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企业满意、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强调只有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才算实现办学目标。为此,学院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大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有什么教什么”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学校与美国杜肯大学签订了CTE培训项目,专门对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培训,我校也成为我国首个对教师进行CTE专项培训的院校。为了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无接缝就业目标,学院依据所获取得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幅度和广度,创新合作方式。

学校实施本科教育以来,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学校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创立了欧亚品牌,招生数量和录取分数线逐年递增。这充分说明面向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取胜的必由之路。

 

(物流贸易学院/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