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这样描述:从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结束了一段四年的短暂婚期,过程中五味杂陈,结束后两不相见。偶尔出现,也不过是在表格某一栏上填写的身份证明。这多少与中国大学在校友事务方面差强人意的表现有关,长时间的被漠视和被忽视使得校友与母校间的感情深度愈来愈浅。
任何校友都应得到母校的礼遇和尊重。
据麦可思对2008届全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校友希望母校提供的校友服务包括:“建立校友查询网”(49%)、“在母校组织校友聚会活动”(46%)、“在本人所在地组织校友聚会活动”(39%)等。
虽然,欧亚还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并不影响其对校友关系的投入和关注。早在2006年,就在以上三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相继成立北京校友会、上海校友会、台州校友会、杭州校友会、深圳校友会、陕西校友会等,建立校友联络信息2.3万条,并策划组织“校友职业发展大讲堂”、“校友会HR俱乐部”、“营销俱乐部”等主题沙龙活动30余场次,为校友成长发展、分享合作搭建广阔平台,提供持续性服务。
2009年,校友工作迈入更深层次。任何一位校友,都可凭借校友卡在工作时间进入校园图书馆阅览图书,申请在校拍摄婚纱照片,享受教工同等待遇使用学校的体育设施;申请参加母校或合作高校成人教育、攻读研究生等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享受定期职业测评项目和分专业沙龙活动等。而面向校友的电子邮箱服务(E-mail:姓名毕业年份@eurasia.edu)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程度,使得与职业发展与学术交流相关的信息分享、现有校园设施的资源利用更为丰富和便利。
校友将给学校提供永久的支持。
美国密歇根大学校友会前任执行董事罗伯特·弗尔曼说的:“谁是大学的永久性后盾?答案显然是‘校友’。”校友总是与母校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酸溜溜地嘟囔“母校就是你一走,它就装修的地方”;甜滋滋地表白“母校就是在的时候怨念、不在的时候想念的地方”……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爱是一种心理状态,难以量化,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仅2014年上半年,建筑工程学院就依托校友分会,邀请多位明星校友来校,担当学弟学妹的职业与人生导师;通过校友牵线搭桥,与其所在企业签订合作意向2项,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多次,其中一次实习60余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其中一次招聘10余人等。
来自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0302班学生赵旭辉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欧亚度过。这里给我的不只是受教育的过程,还给了一些一生美好的朋友。特别是踏入社会之后,母校并没有忘记我,而是定期会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也让我对母校的情感更为强烈,想要有所贡献。能够为我的学弟学妹们推荐实习和工作的机会,真的很开心。
我爱你,与你有关。
爱,从来都是双向才更幸福。
与校友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强毕业生们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当校友感到自己仍然是并且永远是母校的一员时,自然有责任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自发参与到与学校相关的一切活动中来。
正如校长胡建波新生寄语中的一句话“关注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成功”。即在校内,我们关注学生“从学生到学习者”的转变;而当学生完成学业,我们仍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其从一个关注自我发展的人,转变成为特性鲜明、对他人和社会有重要价值的人。当母校切切实实地做到这一点,也将收获来自校友更多的爱和关注,并成为母校足以依赖的力量。2015年即将迎来的20年华诞,对彼此都将是一次最好的检验。
相关链接:
赵旭辉,曾在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担任施工员;后到中海监理工程公司工作,被公司派往东非埃塞俄比亚担任海外监理工程师;回国后,到香江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2012年到阳光城集团工作,担任西安公司项目经理。
麦可思是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其数据被教育部、各省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广泛参考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