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张雪鹏助理分享物流贸易学院的产学研发展思路、规划及校企合作经验
(图二)阿里巴巴代表分享阿里巴巴生态圈计划
(图三)各界领导 启动“雏鹰千人计划”
(图四)虎门服装产业创新中心3D试衣镜展示
(图五)新航线公司孙总与各界代表交流校企合作经验
为了实现跨境电商人才与企业和产业的有效对接,我校物流贸易学院院长助理张雪鹏,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赵秀英、外贸电商项目负责人答百洋老师一行于9月25日至26日参加了由东莞市政府跨境办指导、东莞市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航线公司)主办的首届“新航线东莞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合作交流会”。此次校企合作交流会是东莞市政府开展的跨境电商“六个一百”活动中的“百日聚才”系列活动之一,云集了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阿里巴巴广东大区、东莞市外贸电商协会、东莞跨境电商企业、阿里会员企业、东莞各网商、50所高校等多家单位代表,旨在使高校与企业之间达成长期战略合作的共识,能够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并输送跨境电商人才,促进东莞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9月25日下午,新航线公司组织了全国高校领导及老师代表,参观了虎门富民童装中心的10大公共服务平台,并与虎门电商协会及其跨境电商分会、邮政分会、产业园分会、百达分会、黄河分会、大莹分会、意法分会等七大分会的园区代表,进行人才对接活动。对接活动上,虎门镇经信局副局长陈润霖为分享了虎门依托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和客商资源、实体经济支撑,全力打造“中国服装服饰电商重要基地”的经验。随后,各个虎门电商分会的园区代表亦上台与在座的院校领导介绍了各自园区的经营模式与人才需求情况,并与现场的嘉宾进行了互动讨论,深入交流。
据悉,目前全镇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体户超过5000家,其中从事服装服饰产业的约90%,全镇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19亿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实体电商集聚区主要有虎门电商产业园、大莹服装电商城等7大产业园区,园区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虎门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推动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给予电商发展政策扶持等相关举措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与赞赏。
9月26日上午,新航线工作人员带领各单位与会代表参观虎门服装产业创新中心、松山湖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大型跨境电商企业、英伟集团、大朗毛织协会,让与会代表充分领略了跨境电商在东莞的蓬勃发展之势。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紧缺
9月26日下午,校企合作交流会正式开始。首先,东莞市跨境办王科长致词并介绍东莞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王科长表示,在跨境电商贸易额方面,广东占全国总额的60%以上,深圳占据了广东总额的半壁江山,而东莞只及深圳的10%左右。随着跨境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广东省企业的外贸型人才需求将近80万,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近15万;东莞电商人才缺口多达8万,跨境电商领域更是“一将难求”。王科长希望各大高校尽快与东莞企业寻找校企合作对接点,共创共赢。随后,阿里巴巴广东大区副总曾冬讲述阿里跨境电商生态圈及发展趋势,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为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振奋。
接着,由各届领导进行东莞跨境电商“百日聚才”之新航线“雏鹰千人计划”启动及签约仪式。新航线公司总经理孙媛女士发布了东莞跨境电商人才“雏鹰千人计划”,年内计划实现对接100所大学,引进2000名大学生来东莞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孙经理同时也表示,新航线公司计划每个月都向东莞跨境电商企业定期输送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努力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产学合作成果初现
在本次校企合作交流会上,我校物流贸易学院张雪鹏助理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展示分享了学院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物流贸易学院成立以来,顺应电商时代的发展,秉承“培养适应行业需要并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优秀应用型现代商贸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创新产学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订单式、定制式、孵化器、企业服务等多种合作模式,也将校企合作延伸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张助理在会上介绍,学院阿里巴巴特色班、百度互联网营销班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代表,均对接了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实现了人才培养全流程、全方位校企合作。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设施、设备与技术;企业方植入前沿实践课程、提供企业讲师并辅助高校培训认证师资;学院依托自身的企业资源开展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真实企业业务实践和实习项目。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带薪实习就业,也将成为学校校友和新的行业资源。这两个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学生真实实践及个性化学习选择,教与学密切协同及融合,也给分院带了新的变化:学生在教学满意度、学习投入度和精神面貌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教师开阔了专业视野、掌握行业前沿发展态势,提升了职业水准;学院也不断完善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探索和改革,物流贸易学院的校企合作成果也逐渐显现,今年6月与新航线公司合作,输送的跨境电子商务学生流失率为零,企业满意率达到100%。分院在大力开展外部企业合作的同时,也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赵旭同学负责的“优果世家”项目就是典型代表,该项目利用微信、易信、QQ、电话等移动终端平台整合资源,打造了师生校园生活服务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为各个专业学生提供了实战训练机会。
探索产学深度融合之路
张雪鹏院长助理也将分院产学合作模式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了分享。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学院意识到,教育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就业——“就业导向”,更要在就业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长期可持续发展——“就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导向”;教育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综合素质教育”。围绕着教育目的和目标的转变,分院提出了涵盖知识培养、实践培养、素质培养的“三轨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将产学合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对上述三条培养路径中的重要和关键教学环节起到指向培养目标的改造、改进、改善作用。
以毕业设计环节为例,学院也开展了基于产学合作的毕业设计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实践、创业经历进行真题真做,并抓住选题、开题、撰写、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进行实践导向的改革。从2012年开始,经过连续三年的改革和不断完善,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实践性选题已经达到80%,毕业设计一次性查重通过率达到85%(以前是40%左右)。在2015届毕业设计中,学院再次提出了“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内容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其实施步骤包括:合作企业提出需要研究的内容、领域和题目;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选题、开题、到企业实地调研、设计、撰写;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答辩、评估、评价;符合企业需求和标准,具有实际价值的选题成果提交企业进行孵化或成果转化。
张雪鹏助理向与会人员分享,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实践和思考,物流贸易学院产学合作已经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外地化合作向本地化合作转变(本地化)、由校外合作向校内外一体化合作转变(一体化)、由宽泛零散的机会导向合作向围绕培养方案的系统合作转变(系统化)。分院未来的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及研究、产学合作与社会服务三方面设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产学发展措施: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共同管理的学院治理结构;与西安及周边区域的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联盟;打通教学培养过程,主要和关键教学环节均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计划。
经过张助理的展示和分享,物流贸易学院的产学实践和探索思考得到了参会企业和高校代表的高度认同和关注。校企合作交流会结束后,很多企业和高校代表与张雪鹏助理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期望后续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此次交流会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以及物流贸易学院的产学合作品牌,同时也为未来分院的发展引入了更多的合作资源。
(物流贸易学院 赵秀英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