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大学设置的所有课程里,思政课的改革一直是个大难题。曾经,在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却各自做着跟上课无关的事。问学生们为何这样做,答案无非是“中学时早就学过了;老师讲得没意思;学了也没有用。”诸如此类。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思政部的老师们一直在苦苦钻研,一直在找寻一条能让学生看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思政课成为陪伴他们成长、受益终生的几门课的途径。
通过6、7年的积极努力,通过缩小班级、严格选聘教师、精心选取授课内容,加强课程设计和跟学生的互动,终于有了一些成绩。现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常常会听到歌声、笑声、掌声、辩论声,学生对思政课越来越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一学期以来,思政部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现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考核方式的改革。这一学期,本科新生的思政课程,第一次尝试采用“N+1”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构成,这里的“N+1”,指的就是期末卷面成绩。
“N”,是指过程考核,大于等于三次,把原来期末试卷的主观题,分配到平时教学周当中,分三次完成,最后由教师批阅、汇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更加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考核与出勤直接挂钩;其次,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马上考核,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再次,跟主观题相比,教师可以加大试题的难度和深度,除了考查教材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有一定难度和操作性的项目作业,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个更有效、更公平的检测方法。
“1”,指的是期末集中的客观试题的考核,由学生上机进行操作。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任意抽取题库中的一套试题,完成后由计算机直接给出分数,方便、高效。
通过这样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到课率提高了,上课更加积极发言了,作业完成得更加快速并有质量了。这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体系概论》几门课程同步实施这一新的考核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第一次试行MOOC。本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选取了统本软件工程1402班,共17名学生,师生努力合作,第一次试行MOOC的授课方式,目前来看,学生反映良好,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谓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所组成的。
复旦大学利用“智慧树”这一网络平台,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教授,精心打造了很多公开的课程,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校思政部的教师们,看到了这一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新的学习模式,这学期先在一个班级里试运行,效果好的话,以后可能在所有思政课上全校铺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再需要教师,教师的角色由主讲转变为助教,主要的任务是监控学生的网上学习进度,在见面课上给他们答疑解惑,批阅学生作业和核算期末成绩等。思政部安排了五位专职教师担任助教,按教学周分好工,每人负责一次见面课,每次见面课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学生们在留言板和QQ群里和教师互动、交流,体验到了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带来的乐趣。
通过MOOC这一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解放。学生可以在有效时间内,随时在网上观看教师授课视频,时间更加自由,也可以更加分散。每个同学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或早或晚、或快或慢,兼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五次见面课上,老师不再需要讲授知识,而是集中精力对学生课前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让他们互相提问、辩论,最终得到学生想要的答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MOOC这样的学习模式,还和另外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结合起来了,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长,真是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本学期思政部的教师们在教学当中的积极探索。改革的路上一定会有困难,会有曲折,但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通识教育学院 思政部 聂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