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践行学校“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教学理念,金融学院建立了行业导师制,为行业专家、学院教师、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本学期特邀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创始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王胜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曹蕾老师、Selma老师,为我院学生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创新》公选课,该课程于10月15日正式开课,通过32节课,8个下午,同学们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11月20日下午,同学们自己筹备策划了一场特殊又精彩的“课程结课考试”——美丽校园设计方案发布会,把所学知识都浓缩在了发布会里。
新奇与压力
这个课程的新奇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新——教师团队备课与授课;二是内容新——社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三是授课方式新——“做中学”:案例、游戏、模拟实践等;四是考核形式新——个人分与团队分加多元化考核维度。虽说是一门公选课,但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首先是课程需要不断讨论、发言、展示,而好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地挑战与表达自己;其次是英文水平有限,英文的案例、Selma老师的授课,绝大多数同学基本上需要曹蕾老师翻译后才能明白;再次是对课程的作业与任务感到困难、茫然、无从下手。
退缩与改变
老师们教给了同学们这门课程需要使用的工具——设计思维,尝试让学生通过了解设计师们所用的构思方法与过程,理解设计师们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意。然而课堂上的小游戏、点评、展示、辩论无一例外地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看到同学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退缩的时候,授课老师们及时地调整了授课的思路与目标,决定让学生从改变自己、改变身边的人与事做起,给学生一个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课堂就这样渐渐变得活泼起来。同学们说看到老师们积极地调整教学,自己也要努力适应,尝试改变被动听课的习惯、挑战自己,许多同学已经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现在的信心满满,课堂也从鸦雀无声变得生动活泼。
坚持与突破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而退缩后的坚持更难能可贵,这门课程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好地改变了学生的观念、认知和习惯,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巧妙地帮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体验了不一样的学习经历,感受了国际化的视野,学得有用、学得受用。最后一次课,短短28小时内,同学们又一次完成了对自己的极限挑战,分成三组完成了重新设计校园的方案(包括西门改建方案、大学生活动中心改造方案、空间利用方案),制作了30秒的视频、PPT、模型,还策划和筹备了“整容发布会”,邀请学校后勤集团总经理高志翔、财务处处长樊晨、基建处副处长雷春妮、信息部副主任耿化龙等20余名相关职能处室领导、负责人。他们对学生的汇报作了中肯的点评,认为学生的方案完整,有背景、有创意、有预算、有风险分析与规避,三个方案都具有可操作性,学校会进一步考虑;同时,也给同学们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开思路,进行跨学科、跨身份的团队合作。
最后,同学们进行了每节课后都会做的一件事“总结”——这是Selma老师创办的Knowmads学校的传统。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及时发现和反思自己。课程终结了,但是课程带来的思考还在继续……
(金融学院 薛云霞/供稿 陈月松/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