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物流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举办了以“以学生为中心,心动不如行动”为主题的商科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会,来自二级学院的8名青年教师在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以下内容为会计学院教师张玮的主题报告分享。
我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则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两个阶段里我虽然学习相同的专业,但却感受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文化背景对学习和能力带来的冲击。不同的学习经历也使我在从事教师职业后认真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并热爱上课。
一、课堂的吸引力
为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被兴趣“拉动”,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
首先,兴趣的产生往往开始于需求,当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课程以及对未来的就业产生的影响时,他们会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上课时,教师可适当调节章节之间的顺序,选择较为直观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中的课程框架。
其次,课堂吸引力源自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单向地对同学们进行信息传递,大部分同学在上课时的所思所想也并没有反馈给授课教师,所以教师与学生间沟通应该从第一节课开始。安排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或采用“行动学习法”与同学们探讨授课过程中的细节,当这样的沟通成为习惯,日后的教学就较容易开展。
再者,使用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样对构建课堂的吸引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上课过程中,会将新近发生或自己关注的新闻作为案例,比如在讲解产品定价策略时就使用了天猫“双十一”作为案例供学生讨论,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对课程内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中的优质资源辅助教学,MOOC学院上众多的优秀课程资源就是很好的选择。
二、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当学生被兴趣“拉动”后,就需要另一种“推动”的力量来督促他们进行有效、及时的学习,这种“推动”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多数时候学习是否有压力和动力是由公平有效的平时成绩衡量来决定的。在衡量过程中更好的应用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避免因组员人数过多而产生部分学生偷懒的现象,每组的人数不要超过五人,在小组作业呈现的过程中,力争每一位组员都可以进行发言并且明确责任,使整个衡量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在课堂上模拟职场的氛围,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强调课堂上没有重复的答案,先回答问题意味着抢占了更多的先机,再配合以有效的时间管理软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如同职场一样的学习压力,并主动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三、学习的成就感
当“拉力”和“推力”已经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奖品——学习成就感。有收获才会有不断的耕耘,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学习可能打开了通往更高阶层的一扇门。
教师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用知识处理身边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在课堂上,不论是教科书中的信息还是教学方法,都可以是质疑的对象,当这种质疑发生时正说明学生在对此内容进行认真思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质疑内容进行证实、推翻或补充,也可以共同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及原理,而这种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学术研究的步骤,所得出的成果也会让学生记忆犹新。
同样,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或将学生创业计划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正在改变身边的生活。
(会计学院 张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