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教育】内外联动,“鸭梨”变“冻梨”——大商科教学实践经验分享
2014.12.08
(图一)吴少艾老师
(图二)雷娟老师
近日,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物流与贸易学院、会计学院举办了以“以学生为中心,心动不如行动”为主题的商科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会,来自二级学院的8名青年教师在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以下内容为物流贸易学院教师吴少艾和雷娟的分享内容。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对物流贸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130名学生做了“物流贸易学院大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但自己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足。这种现状之下,教师需要在教的环节多下功夫,帮助其正确认识压力、调节压力,使其将压力有效转化为学习动力。
1、设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第一步,只有目标清晰明确,才会有高效的教学过程。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必须让他们十分清楚自身可以收获和得到的技能。如此,教师将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明确表述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需结合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岗位要求以及专业竞赛的要求。
例如在《商务谈判》课程中,关于“谈判前信息的准备”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表1所示。
教学目标
|
活动设计
|
学生行为
|
学生能够清楚说出影响商品价格因素
|
小组课前调研
|
课堂汇报
|
能够分辨出不同产品影响价格因素的重要程度
|
小组课前分析讨论
|
课堂汇报
|
能够指出影响价格因素分析不足
|
小组互评答辩
|
小组互评答辩
|
表1:《商务谈判》课程:“谈判前信息的准备”
这一组教学目标以各目标的递进层次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同时,整个目标达成过程也需要学生亲自调研、整理。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也增加了其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
为了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尽量开发与企业真实工作内容、真实情境相同的活动,并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资源,特别是企业案例、企业导师等资源,以帮助其有效完成任务。同时设置任务时还需考虑到学生的经历、任务的趣味性,帮助其乐于参与其中。
在《商务谈判》课程中,讲授习惯性购买行为、复杂性购买行为、多样性购买行为、协调性购买行为的知识点时,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为:“(1)分别列举你在生活中的购买行为;(2)对你来说,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购买行为”。
这个教学任务的设计即基于学生的经验,所有人都会买东西,但买得好不好就得进一步进行分析。这种方式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探究不同的购买表现是属于哪一类,以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基于学习全过程的教学评价
许多教师深知,学习效果的检验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期末考试,反而应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学习过程,然而具体过程却相当复杂、困难。
《商务谈判》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表现得形式多样。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如利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小组自评等多种评价主体开展评价;利用小组排名等竞争方式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如表2所示)。在教学评价的执行过程中,公正、公平、公开是一定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表2:学生对其调研的“影响价格变动因素”的汇报评分表
当然评价指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并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多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参与就有收获。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关注的、学生想要获得的,这样才能作用于其内心,从而真正调动其学习的动力。
(物流贸易学院 吴少艾、雷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