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测是通过观测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测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它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上,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佛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体系,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课堂观测的开始。
目前,我国高校课堂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价要素关注教师“教”,忽视学生“学”;重价值判断,轻引导激励;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反馈不到位,改进无跟踪等。目前诸多高校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多采用打分制的评价表,授课教师最终会得到一个分数,但该分数是无法解释的: 谁都说不明白该教师的“ 85 ”分是怎么来的? 它说明什么?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 比另一位教师高5分高在何处? 比自己上一次的课高3 分进步在哪里? 不同听评课人的主观标准,也会导致分数差异,这样的一种实践逻辑就是拿一个所谓好课的标准(谁都达不到的)来评所有老师的课,结果所有老师的课都有问题,那么复杂的课堂活动最后变成一个貌似精确的分数,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的精确,实际上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何况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现象是难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勉强用数量表示就会使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无法揭示。
基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及目前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校积极进行改革,重新设计了课堂观测表单,以规避传统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测表指标设计原则
1、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观测指标的设计参考了弗兰德斯师生语言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编码体系中关于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的观测项,同时参考了杜肯大学观测的项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在本质上可以被认为是学习者以活动为中介的行为及思维的改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教师“教”,学生“学”,实际了解课堂中的教学是否真的发生。
2、从价值判断走向事实判断。观测表没有设权重或者分数,评价的结果不是用分数来呈现的,而是课堂情境的事实记录,反馈意见时基于事实的有限推论。观测表主要关注课堂生态环境中,师生、生生的行为如何发生。
3、关注课堂的完整流程。指标设计覆盖了课堂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介绍(课后安排),要求观测人听两小节课,可以观测到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及设计。突破传统高校听课人只听一小节课,无法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评价的缺陷。
二、课堂观测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需了解课堂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观测参考项,明白学校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要根据学生情况备课;教师状态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良好表现给出认可和鼓励;教师要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走近学生,观察并参与讨论,对学生反馈信息及时处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转化课堂内容等等,这均是让教师从以往只关注自己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授课任务的完成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一个过程。
2、促使听课人角色的转变,由评价者转变为观测者。作为观测者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解决了敷衍了事、完成任务式的听评课工作方式。同时观测参考项使观测者从过去关注教师“教”,转变为现在的关注教师“教”和学生“学”。最后使观测者掌握信息和证据,有能力进行反馈。在操作中要求观测者重反馈,弱评价,观测者一是摆事实,多分析,少评价;二是注意边界,立足课堂情境,基于证据,适当推论;三是三分法,肯定优点,明确改进措施,挖掘个人特色。规避了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的问题。
3、舒缓授课教师对听评课的反感情绪。课堂观测基于合作、为了改进、尊重自主。在充分尊重授课教师学术自主的基础上,授课者和观测者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观测者可基于改进提出建议。传统的评课,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给教师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招致教师排斥和反感。改用观测表,教师如同有一面镜子,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优点和问题,同时这面镜子还有给自己提出建议的功能,藉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消除教师的排斥和反感心理。
三、观测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思路
我校使用课堂观测表已有一学期,在试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观测人虽然使用新的表单,但是记录内容还是比较笼统、模糊,有经验主义的评价,事实、证据明显不足。
二是反馈不到位,因为事实记录的笼统,因此反馈信息不到位。另外多数观测者还是采用当面反馈,此反馈方式的缺点比较明显,反馈者自己对信息的整理没有完成,建议没有深思熟虑,因此教师的参考价值有限。
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好两节课中间的休息时间,课件休息是与教师交流、调阅教师教学资料、与学生沟通的大好时机,但从观测者上交的表单中,没有反应此类信息。
基于以上问题,下一步解决思路如下:
一是帮助观测者转变观念。观测者以合作者、学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摒弃“高高在上”“权威”“经验”等先入为主的优越感。
二是加强培训。这是教师的一项专业能力,在总结前期观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观测者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
三是对观测、反馈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观测点不止是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一定要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引起足够的关注。另外反馈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梳理观测记录,避免漫谈式、即席发挥式反馈,要有理有据,最好当面反馈和邮件反馈相结合。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贺敏娟 吴丽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