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chool Dynamics > Text
【通识教育学院】心灵因思维而有所归属,天堂或地狱只一念之间——记通识教育学院举办第一期《批判性思维》读书会
2016.10.09

别人思考或许在于现象本身,而批判性思考者思考思考本体。人是会思考之芦苇,因其草木,所以孱弱,而唯有思考,令其强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和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一致,欧亚通识学院人文与艺术中心开展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读书分享里,也一改一般读书会低参与、一言堂的形式,让思想碰撞思想。

读书会的目的是为了设计更优秀的课程

《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欧亚通识学院的DNA课程,希望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培训方式,而课程的本身也应该如它的名字一样,不断地质疑和改进自身,讲授课程的老师也需要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所以通过读书会,老师间不断的探讨、提问、质疑和再学习,以期设计出符合欧亚学院现状、更加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这就是此次读书会的初衷和目标。

《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欧亚进行的比较早,在业界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不能忽视的是,批判性思维理论正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新一代的95后、00后大学生又成为我们新的授课对象,大量的年轻教师也加入到我们的授课团队,面对以上的变化,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不能止步不前。于是,这门课究竟该如何讲?批判性思维如何在各个学科中得以体现?我们能否紧跟着学术的趋势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又有着怎样的接受度?这些问题再次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面对的困境。

带着这样的疑问,读书会便应运而生。

深度参与和互动让思考更深入

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研究思维方式的艺术,它的学术定义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本期读书会的阅读和拆解内容为《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的绪论和前三章。这些章节主要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好的批判性思维者的九种思维特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认识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

此次读书会,我们采取了新的读书模式。

首先,本次读书会的主持人介绍了读书会的目标和要求,并对本书及作者理查德保罗先生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说明了美国学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流派。

其次,参与读书会的教师被分成两组,就之前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个人分享。分享的内容如下:

带着以上的问题,老师们各自发表的自己的见解。当问题变得具体的时候,逻辑也就能够清晰的呈现了。每个老师对于阅读的同一本书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联想到的经历和体验也更是各不相同。

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思维方式本身,当每个人讲出自己的逻辑和见解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分享自己思维的过程。

当每一位老师分享阅读心得,展现自己思维成果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实践书籍内容,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定位,认识自己思维逻辑的方式和进程。由此我们也能感悟到,学生要怎么去认识和实践,怎么反思、定位和重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呢?如果仅仅只是每个人关起门来阅读苦涩的书籍内容,是完全无法有这样直观的体验和收获的。

教研本身即是教学设计本身

阅读内容分享之后,各组老师们又接到了如下的任务:

读书会的后半部分是分组绘制自己的学习成果,将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进行分享。

同样的,每一位老师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不同,那么他对于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精神和方式也就不同。

第一分享小组认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课堂首先应当向学生展示“谦逊”、“勇气”、“正直”、“换位思考”、“坚毅”、“自主”等思维特质;其次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以身作则,采取翻转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并采取程序驱动的方法及检验方法,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好导演”的角色。

第二小组分享认为:应该向学生传递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好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思维特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程等;之所以传授这些内容的原因为基于大脑的三个机制反推,以及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具体操作中应寻找学生兴趣点、案例生活化等。

我们发现,同样的阅读资料,产生了不同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方式。这会不会让老师们产生困扰?

但结果恰恰相反,这些不同和分歧让老师们非常兴奋。一方面,他们从各自的展示中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彼此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思维的进步来自于讨论和分享

这次读书会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读书分享形式,读书不再变得孤独和封闭,真正成了思考者思想碰撞的平台。而对思维本身进行研究的最好方式,就是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今天的读书会完全做到了,也让大家从互动中收获良多。

那今后对于学生,我们能否也可以采取这样的互动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呢?批判性思维的传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的参与和探讨中进行的呢?批判性思维者本身是不是应该首先学会质疑和追问呢?

通过今天的读书会,很多老师表示对于批判思维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判断,同时对未来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新的读书形式,带来了新的体悟和感知。

正如《批判性思维工具》篇首有云:

心灵自有所归属,天堂或地狱只一念之间。

 

(通识教育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