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edia Reports > Text
华商网:“首届中法艺术教育论坛”今日在西安举行
2010.03.18

华商教育讯(记者 王纯)3月17日,“首届中法艺术教育论坛”在西安美术馆盛大揭幕。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著名设计师、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标志设计者陈绍华,前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上海习艺堂艺术总监Paul Devautour,巴黎美院教授Patrice Alexandre等多位中外艺术界知名大家聚首曲江,共襄盛举。

论坛上的互动环节,各位艺术界知名人士回答学生问题,“坐而论道”

论坛中各位嘉宾进行了风格各异的演讲,围绕本届论坛主题“艺术教育的原点”,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让艺术成为生活的常态”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每一行职业,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艺术教育中,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手法和技术手段,但我们的设计作品却越发平庸和重复,在不断地颠覆自我和传统的同时,失去自我。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表示:“今天我们的论坛只是为提醒大家,多少人在追逐和攫取中,还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而教育的真谛,就是为了真正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本次论坛的特别主张——让艺术成为生活的常态。”

陈绍华

“归零思考,找回自我”

陈绍华作为著名设计师、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标志设计者,并且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在谈到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时,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应聘进入公司的学生在进入公司后往往和当初预期的效果不一样,而从我的公司离开,去了其他的公司就做的很好。后来才发现,有时候我和他们沟通设计思路,我会画好一张草图给他们提供一个建议,但他们一转身就把我的草图放进了扫描仪,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判断,没有质疑、没有思考。陈绍华说,他最欣赏的一句话出自于爱因斯坦:“一只虫子在树枝上爬,他以为这个树枝是直的,我看来他是弯的。”他表示,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看问题不要从众要有自己独特的位置,才不会抹杀创造力。

陈丹青

“我们根本回不到这个原点,也找不到这个原点”

陈丹青延续了他的天马行空的风格,对目前的艺术教育进行了大胆的评论。他表示,艺术学科的学生最好的年龄是10——18岁,想在人文艺术等学科领域有所造诣,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要学生必须接受14年左右的学位学习后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有职位、职称等等条条框框来限制你,这是个荒谬的事情。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器晚成”,而美术史的经验不是“大器晚成”,青少年时期的作品是最好的,正所谓“少年天才”。而现在的孩子们无暇思考艺术,他们在18——25岁这样的年纪里,在不断地升学,应付种种的考试,中国艺术学生的这个年龄,不是展开,而是收缩。

“今天的孩子,他的爸爸是考试,他的妈妈是考试,他的全部就是考试,石膏像也是考试。”“我们根本回不到这个原点,也找不到这个原点了。”

据悉,以“艺术教育的原点”为主题的艺术展将会在17日——21日在西安美术馆进行为期5天的展览,展品包括来自巴黎艺术家和西安文理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艺术类学生的优秀作品。 

 

连接地址为: http://edu.hsw.cn/system/2010/03/17/050460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