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一层艺术中心大台阶处迎来了德国人智学硕士Susanne Andersen女士带来的讲座——《浅谈中国与西方文化艺术差异》。讲座由终南山自然学园与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参与此次讲座的嘉宾有终南山自然学园校长衡培娟女士、终南山自然学园培训中心王春龙先生、华德福教育翻译薛跃文先生,以及校外华德福教育的老师与家长、热心人士等70余位嘉宾。
(图一)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终南山自然学园校长衡培娟女士首先感谢艺术设计学院主办此次讲座。同时,还提出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观察和认识基础上,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
Susanne Andersen女士表示自己是一个很少与艺术打交道的艺术家。她从自己切身经历的思考向与会嘉宾、师生讲述她从艺术角度看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Susanne Andersen女士融激情与幽默为一体的表达,历时两个小时,先后从古代雕塑、陶器、书写、绘画到现代建筑等方面对中西方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了对比鉴赏,以此来向大家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下面是Susanne Andersen女士对中西方文化艺术差异的理解分享。
(图二)陶俑与雕塑
从中国陶俑与西方雕塑上看,中国古代陶俑中,头部在那个时期并没有那么重要,而能够为婴儿提供乳汁的部位却十分突出;西方雕塑中,头部较大、轮廓清晰。因而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头部也是经历了从有到无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以生命起源为本的形态特征。
(图三)“圆”的造型与“伞”的元素
“圆”的形状,代表了人类头部形状,周围是节奏,中国古代圆形的设计随处可见;
同时婴儿的头部是没有完全闭合的,需要特殊的保护,所以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来保护人的头部的。
(图四)马匹
从马匹与书画的形态上看,中国陶俑与书法、绘画线条运用圆润,国外雕塑却没有这一点,所以中国古代文化很注重“圆”的运用。
(图五)“塔”的造型
对于建筑的理解,源于Susanne Andersen女士做艺术治疗的经历,这一类孩子喜欢穿裙子,更喜欢穿着裙子起舞,而中国的塔的建筑,就像是在翩翩起舞,好像随时会飞起一样,同时四周会有很多神兽守护,这类建筑在欧洲很少见。
相关链接:
Susanne Andersen
Susanne Andersen来自德国,人智学硕士,在治疗教育和艺术治疗领域工作18年之久。曾在德国鲁道夫•史代纳研修班接受特殊教育培训,并和残障儿童、身心失调的成人一起工作多年,之后在瑞士多纳歌德馆完成4年的艺术治疗学习,1994年开始了她在艺术治疗领域的工作已有10年,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治疗多种身心疾病,其中包括癌症、老年痴呆、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自闭症和有特殊需求的成人和孩子。同时也在社会教育中心任教8年,创办经营过多个并行家庭治疗教育项目,德国国际职业机构任教讲师。自2011年开始,担任“Kider auf gutengrund“青少年福利服务项目:人智学部的教学管理主任,并一直参与华德福教育、治疗教育、艺术治疗教育成人培训工作。
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是德国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创建的。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思维意识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华德福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思维意识与生理生长的发展规律,针对思维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 以便于人的身体、思维意识和精神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
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685.htm
(艺术设计学院 信息中心 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