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至3月10日,学生工作处组织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和学生代表总共11人组成考察团,赴香港部分高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进行了全人教育、学生活动、学生管理方面的考察。考察完成后团员们积极思考,将考察中所见、所感分享如下。
香港之行有点匆忙,五天走访五所大学,在对方有限的接待时间中,要刨根问底的梳理出整个全人教育的脉络,想要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社团发展状况,还想知道他们学生事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缘由、理念和背景以及这每一个框架之间的关系,实在是有些困难的。于是除了有限的听报告和面谈的时间外,我和我的队友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在细节中体会着不太一样的中国大学。
细节一:不谈管理
在香港的这几所大学中,我们极少在任何一级的“领导”和老师口中听到“管理”一词,即使偶尔提及也似乎有着为了方便我们理解的意思。问及原因,各个老师回答不尽相同,但基础的理念却十分一致,那就是——尊重。对于每个成年个体的各项权益的充分尊重,对于他们成长的自主空间的尊重。他们更多的强调,如果学生犯错了,那么有没有我们的过错?有没有可能是制度出现了问题?他从中成长了吗?我还能为他做点什么……因此香港的大学中很少有惩罚,更多的是反思。也正因为如此,香港的老师更像伙伴、同事和朋友。虽然她们也常常被学生“搞得头痛”,但是她们还是坚信:我们只能陪伴,不能妄图以自己的意志代替他们成长。
细节二:似乎没有绩效的观念
在香港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两名年轻的教师兴奋而得意的带我们参观“她们的地方”,这里面的很多设备都是她们要求添置的:供学生看球赛的电视墙、锻炼的健身器械、时尚的吧台和沙发等等,甚至连内部的装修和布置都由自己决定。而每一样物品都是本着学生的需求出发的。学生自由的进出这里,而她们两个却更像两个快乐的服务生。当被问道她们做了这么多,难道和他们的绩效相关时,她们一愣,说道:“我们没想过哎,港大的老师、前辈都是这样做的,老板(主管)也不管我们要怎么做,为学生着想,本来不是这样吗?”
细节三:服务的意识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我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洗手间看到的“广告”
细节四:张扬、自信的年轻人
我们参观的这五所高校的校园“气质”不大相同(这几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不大一样,连机构设置都各不相同),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变现出来的状态不大一样。但给我们比较一致的印象是阳光、自信、个性张扬,有时候有点“刁蛮无理”。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敢于为任何社会的不公事件仗义执言,敢于为争取自身及大众的利益而振臂呐喊,乐于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来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难得一见的领袖气质:独立、自信、果敢、担当。
细节……
这几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发现了太多让人触动的细节,无法在此一一叙述,学校对学生宽容的尺度不断超出我的想象,甚至有点挑战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承受底线,我们甚至怀疑香港的老师是不是因为管不了学生所以对他们这样放纵,但他们的回答再次让我们陷入了深思。“学校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放纵,应该说我们是有意识的引导,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即使犯错也是宝贵的成长经历,而不是我们通过管理来告诉他们该做、不该做什么。何况,我们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吗?”
学生会的民主墙——学生可以就自己质疑的各种问题进行公开的问询
(学生处 陈阳)
香港高校考察体验专题链接:http://www.eurasia.edu//syzt/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