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优秀校友寻访】时代的声音 传媒的力量——西安欧亚学院校友会主题活动之传媒行业主题沙龙活动圆满举行
2011.11.02

10月26日,由西安欧亚学院就业服务中心校友会主办,校友关系俱乐部承办、怡园传媒工作室协办的“时代的声音•传媒的力量”传媒行业“校友会客厅”主题沙龙活动在学院图书馆如期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我院新闻与传播学院03级毕业生李冬(现任西安电视台《非常零距离》栏目的出境记者)做客本期“校友会客厅”。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发展部主任张涛老师、学生辅导员张伟等,热衷传媒行业的在校生代表、怡园报社代表、以及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40余名同学到现场参加。

世园会,我在现场

“世园会,我在现场”,这是李冬校友分享的关于他在178天世园会报道工作中的主题。李冬校友以世园会为例,从“整体报道”、“个人报道”、“幕后花絮”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大型采访中如何客观、准确、全面的报道新闻事件。他说:“在大型活动采访中,记者除了要记录整个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要关注组成活动的关键细节,这样才能深度挖掘新闻价值并展现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李冬校友根据怡园报社学生记者和学长本人拍的长安塔照片为案例,引领现场的传媒爱好者从光线、构图、对焦等方面给大家分享了摄影的知识。

2011西安世园会中新闻与传播学院怡园传媒工作室也参与了部分报道,校友李冬在分享了世园会开闭幕式电视台制作新闻的经验后,新闻部部长张文慧现场拿出她采访世园会的稿子和学长交流。学长从版面设计、新闻角度的选择及照片的拍摄等方面分享了他的经验,并称赞怡园报办的非常不错。李冬校友以5年的新闻工作经历给学弟学妹们说: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每天要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时准备随时出发到事件现场,但记者又是份很神圣的职业,他需要我们忠实的报道事实并将社会新闻传递给普通市民,所有的艰辛与痛苦都是幸福的承担。

注重读者,从体验中发掘读者需求

在访谈环节,李冬校友分享了西安地铁正式开通之前他采访报道的故事,在分享中他一直强调作为记者一定要到现场亲自去体验,这样才能报道出市民更喜欢的新闻。他能清楚的说出地铁从国展中心到北客站需要多少时间、中间哪些站人流量比较多、地铁每天的运营能力。为了向观众传达开往郑州的高铁运行时是非常稳定的,他在高铁上用一杯水做试验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传播给观众,节目播出后得到社会很好的反馈。李冬校友总结道:“新闻人也需要深度挖掘读者、观众的需求,而发掘这些需求,一定要靠记者不辞辛劳的一点一点的亲自体验,才能得到新闻受众的认可。”这些工作中点滴的细节,反映出李冬校友专业的新闻素养及努力精神。

在讲起李冬校友毕业后职业发展的路程时,他说传媒行业是很看重资历的,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尊重越多,但作为刚毕业的媒体从业人员,要耐心、认真的跟上师傅们学习,态度端正,师傅们才会教你有用的经验。他从扛镜头的实习生一步步到现在的出境记者,中间经历过很多辛苦和波折,但他时刻记着一句话:记者不仅要带着敏锐的眼光,也要随时带着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传媒人的责任与职业操守

活动中,在场观众积极与李东学长互动,其中一位同学问到有关于职业道德与潜规则的问题,李冬表示,做为一个职业的新闻记者,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潜规则或许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其负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记者应该铭记自己的职业道德,记录下那些悄然发生不为人知的故事。

后记:

五年的历练已经足让这个27岁的年轻人冷静,严肃的面对所有突发的新闻事件。在他见到我们时却一换工作时的表情一脸阳光和谦和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们期待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有更多的故事和心情与同学分享。李冬校友同时希望学校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将他们工作后的一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学生,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不知我们下次,是否还会在第一现场发现他,让我们祝福这个站在青春尾巴上得年轻人,祝福这个不停奔跑勇往直前的年轻人。

《西安零距离》是多彩的都市生活新的亮点。栏目追求轻松、幽默的风格,内容以城市社会新闻为主,表现形式上力求在同一收视瞬间里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语言平民化和富有亲和力,使人们轻松了解到西安这座城市每天的动态和点点滴滴。

 

( 就业中心 赵延兵 、郭建龙 供稿  郭建龙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