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面试选拔
(图2)社会人实践基地办公场景
(图3)杨主编为学生做培训
(图4)周秦玉老师为学生做培训
近日,我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物流与贸易学院,与《现代物流报》陕西物流专刊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双方将据此展开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品牌推广等全方位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据了解,新闻院校与新闻媒体合作办报,将专业优势与行业资源有机整合,尤其是在校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全面参与一份全国性行业大报的采编业务,在国内也属首例。
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何在校园内部也可以参与真实社会环境中的媒介传播,这在全世界的新闻院校中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当今新闻媒体和应用传播领域对应聘人员的第一要求就是‘实操技能’和‘实践经验’,而欧亚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也是‘应用型’。我们分院的专业特色就是在这两个大的背景下产生的。”
分院近年一直在应用传播的实践教学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知识不再限于教材,学习不再限于教室,考核不再限于分数。小学期项目实践、社会人实践基地工作室实践、毕业考核由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等应用型的成果、2011年世园会广播站项目……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应接不暇的实践项目,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日趋完善的实践考评,积极有效的实践效果,让新闻学院全体师生感到了深刻的变化和不一般的全新体验。2009级新闻学本科的一位女生说,“原先的困惑是,上大学除了知道过四级、考研,实在想不出还能干点什么。现在的问题是,我想报的实践项目太多了,可又怕忙不过来。”
组织此次报名的一位老师说:“这次《物流报》的项目小组只需要十几个学生,所以只是小范围做了个招募宣传,结果一下报上来三百多名学生,大一到大四的都有。有些低年级的虽然没上过太多专业课,但文笔和口头沟通却都很优秀。我们的老师加班加点、反复权衡才把最终人选定下来。”
活动组织方之一,《现代物流报》陕西物流专刊主编杨恒表示,作为一份面向全国发行近20万份的行业类报纸,这次选择欧亚学院合作,除了依托物流贸易学院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更是看上了新闻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他对该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表达了赞赏,但他同时也说,“学生毕竟还是需要培养和深加工的‘半成品’,还需要不断的锤炼和检验。我们将引进激励机制,分阶段予以考评和淘汰,优秀的学生我们会考虑提前‘预定’。”
新闻学院领导介绍说,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实践,这在教育界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但是在教学组织中却往往口号多于行动,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上更是乏善可陈。“我们当前所做的一切,是选取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标杆,尽可能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针对此次合作项目,新闻学院派出了资深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培训和指导老师。据了解,周秦玉和徐艺源两位指导老师曾分别《西安晚报》社会部和《西安日报》理论部担任主任一职,目前还同时担任分院专业负责人,有丰富的教学和项目指导经验。另据了解,为了弥补学生在财经、物流等方面知识的欠缺,项目组还专门邀请了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国际陆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席平、物流与贸易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前来开展培训,并对学生日后在行业领域碰到的专业难题随时予以解答。
目前,师生们与报社人员正加紧准备,拟在本月25日出版第一期陕西专刊。
( 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 刘夙培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