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urasian News > Text
【合作交流】国际课程引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传媒素养》课程
2012.04.13

现今学生们会面对种类纷繁冗杂的传媒类型,而面对不同传媒表达的不同信息、或者对同一媒体传达的同一信息时,学生们缺乏鉴别能力,往往造成对某一传媒的过于信任等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加坡现今已经开设传媒素养课程。

我院外国语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对传媒的鉴别、应用能力,进一步与国际教育前沿理念接轨,经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总监Judy Quek女士沟通,已经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NLB=National Library Board)在未来《媒体素养》课程的引入项目初步沟通了合作意向,将会在未来《英语》《教育学》专业及相关方向人才培养时,引入基于互联网教学的相关课程,并颁发NLB课程证书。

 

该课程明确了传媒的定义:信息的交流和广泛传递,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多指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等)。在观看了裕廊中学开设传媒素养课程的视频资料后,很多参会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一定局限性。从而得出结论:传媒无处不在(Media is everywhere),如购物袋,小册子,招牌,零售展示,报纸,巡回展览,广播,电视等等。

在新加坡国家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中,将传媒素养定义为:通过对传媒所传达的信息的接触,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创新(The ability to access, analyze, evaluate and create media in a variety of forms. -- MOE’s Tender Document)。

传媒素养课程的授课需要注意:

一、 对传媒的接触(Access):

传媒种类是非常普及的;传媒通常是用来传递信息目的明确的,传媒通常力图将一定的影响强加于受众,且期盼得到回复;对同一传媒的理解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二、 对传媒的分析(Analyze):

传媒的五个要素包括:传媒的创立者即其目的、传媒的受众、传媒的信息和背景、传媒的内容、传媒的创立技巧。因此,要使用what, where, why, who & how的方法,对于传媒产品永远持质疑态度。

三、 对传媒的评价(Evaluate)

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做出具有较高权威性、正确性、实时性、涵盖性、客观性的评价。对传媒产品质疑的同时,应该有能力去识别某传媒产品是如何影响并控制其受众的,如对受众思想、态度、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控制。这其中一定要反复学习,并且采取过程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机型测量。

四、 创造新的传媒 (Create)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创建新传媒的要素及流程,即:首先传媒存在的目标,再确立其目标受众,而后进行相关调研,最后确立传达的内容并设计传达方式。期间,学生和传媒的角色发生转换,即学生学会质问传媒所传达的信息,而学会创立新的传媒,传达自己的信息。

综上所述,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面对传媒所传达的不同信息,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尽然相同,存在个体差异。

外国语学院在与NLB合作意向洽谈中强调:在学校里面,我们老师作为教育者(educators),应该更加负责;在家里,家长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加负责。同理,如果只是长期单方面在学校里面负责,而孩子们回到家没有得到家长的良好教导,反之,家长的“恶习”会成为学生潜意识的学习对象,并且会在成人后逐渐凸显出来。与知识的习得不同,技能的习得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最后,外国语学院也考虑到了传媒素养课程的局限性:如该课程目前没有按学缘划分在某个学科领域,但是多数在英语专业课程里面;该课程较为新颖,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但鼓励教师都去参与此类课程的开发,或者将这类课程融入自己的授课过程中。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Board)简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简称NLB)于1995年9月正式成立,被赋予了振兴民族学习能力的使命。公共网络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内的客户图书馆,为本国乃至全球读者提供便捷、值得信赖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目前监管着国家图书馆、三个区域性图书馆、20个社区图书馆和客户的网络图书馆。(更多内容参考:http://www.nlb.gov.sg/)

 

                                     (外国语学院 付金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