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推动标准化票据融资——解析《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因势利导、推动标准化票据融资——解析《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一
《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一)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行业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资管行业风险频发、资管产品频频踩雷,为此国家加大了对资管产品的金融监管。2018年4月,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央行连同银保监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正面规定了“标准化债权资产”应当符合的五项条件。2019年10月,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央行起草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认定规则(意见稿)》”),就“标”与“非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定规则(意见稿)》以正面列举的方式认定了多种现有债券为标准化债权,同时细化了《资管新规》五项标债认定条件。但是其中并未提及票据。
(二)票据的非标准化属性使得票据融资愈加困难
根据《资管新规》和《认定规则(意见稿)》,标准化债权资产需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记,独立托管;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在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将汇票金额的一部分转让的背书或者将汇票金额分别转让给二人以上的背书无效。我们可以看出,票据因其无法等分化的原因而不属于标准化债权资产。根据银保监会2018年9月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18年第6号)中规定的“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也不得超过本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的要求以及上文提及到的《资管新规》的要求,市场上的理财产品、私募资产管理等资管产品投资票据将会受到限额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监管限制。再者,由于票据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场所,在资产配置格局中,票据配置权重较低。根据Wind数据库,债券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占比20%左右,贷款占比60%左右,而票据融资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仅为5%-6%。
在市场机构参与的票据二级交易市场中,单张票据金额较高的票据的活跃度高于低金额票据,小额票据的流动性较低。二级市场这一偏好向一级市场传导,同时多数银行在贴现过程中仍然要求审查贸易背景,增加企业票据贴现的难度。流动性强、市场价格透明的高等级票据便于交易、可保证交易效率并可控制操作风险;相反,金额小、笔数多、供应商多的小额商业汇票面临较大的票据融资困难、难于进入二级流通环节。
二
标准化票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推动票据标准化发展
正如前面提到的,票据的非标准化属性使得其在资产配置格局中的配置权重偏低,同时缺少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导致票据套利等违规事件频发。此外,目前将票据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入池的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存在一定的合规性问题(下文详细分析)。
此次《管理办法》首先将标准化票据定义为“受益证券”,满足《资管新规》中对于标准化资产等分化的要求;具体操作为:原始持票人通过票据经纪机构,将票据(基础资产)背书转让给存托机构,用以创设标准化票据产品;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为商业票据提供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服务;存托机构对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商业票据的承兑人为票据提供兑付)进行保管或是合格投资。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及进行合格投资获得的现金流,按照标准化票据产品中的事先约定分配给标准化票据的投资人。
大量商业票据作为基础资产创设而成的标准化票据具备了可分性,同时引入存托机构、经纪机构、票交所和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等主体,在《管理办法》中同时增加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为票据的流通创设更公开透明、定价机制市场化的交易场所,从而使标准化票据满足了《资管新规》中对于标准化资产“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记, 独立托管,公允定价, 流动性机制”的具体要求。
(二)盘活庞大的票据市场
根据《管理办法》,无论是未贴现票据还是已贴现票据,无论是银票还是商票,均可作为标准化票据的基础资产。从上海票交所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底。市场上可作为标准化票据基础资产的票据规模有12.73万亿。同时,我国票据市场存在大量的小额票据,标准化票据将推动纵向整合票据资产,使同一承兑行相近到期日相似条件的票据整合成单一有价证券,提高小额票据市场流动性,进而对一级市场产生正向刺激。通过整合大量小额商票并转化为标准化票据,利于盘活企业持有的商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负债率。
(三)打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我国长期以来债券和票据两大市场利率割裂,同一信用主体利率差较大。标准化票据将票据市场大量的商业汇票归集后组建基础资产池创设的受益证券,联动两大市场的定价机制,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大量的非银金融机构,诸如公募基金、券商集合资管、信托计划、保险资管等均可投资标准化票据,通过投资标准化票据的方式间接参与票据市场,进一步提升票据市场流动性。
三
标准化票据对其他金融产品的影响
根据《管理办法》,标准化票据是指存托机构归集商业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受益证券。从本质上讲,标准化票据类似于底层资产为商业汇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下文就标准化票据对银行承兑商票、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供应链金融融资平台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标准化票据对于银行承兑商业汇票的贴现业务影响不大
银行承兑商业汇票是指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承兑申请人(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银行承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无条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支付汇票金额。银行为商业汇票提供承兑后,即以银行信用确保了商业汇票的兑付。此类资产由于具备了银行的增信而在市场上的信用等级上类似金融机构的同业资产,风险较低,因此银行承兑汇票持有人能够以较好的价格将汇票进行贴现。 银行承兑商业汇票的贴现利率虽然随市场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要低于同时期的企业贷款利率。此外,央行在2008年开始组建推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于2017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移交切换至上海票据交易所进行运营,商业汇票的各类操作如开票、背书转让、承兑、貼现、票据行为的信息登记与查询、转贴现定向与非定向报价、信息查询都可以线上操作。在某种程度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的各类票据业务,本身就是证券化业务。
(二)中小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标准化票据操作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2019年“包商事件”发生以后,中小银行的信用受到冲击。银行信用出现分层现象。部分中小银行承兑汇票出现找到贴现资金或是贴现利率过高。在市场恢复正常过程的较短时期里,中小银行承兑汇票通过标准化票据操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拓宽资金渠道如基金、保险等,而不仅限于提供贴现的银行,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仍需要关注的是,在中小银行承兑汇票积极进入标准化票据市场,标准化票据成为承兑行和贴现行均较弱的承兑汇票的转化对象,票据标准化过程中存托机构不承担任何与产品相关的兑付责任、担保责任,信用风险仍由投资人承担。大型银行承兑的票据本身在二级市场具有较强流动性,出于票据标准化成本与效率的考量而不愿意进入市场,从而使得标准化票据市场本身的吸引力降低,并不能真正达到拓宽票据融资渠道的预期目的。
(三)对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入池基础资产为"票据收益权或基础债权",基础资产入池后在公开场所挂牌。目前,我国发行的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多,华泰资管-江苏银行融元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我国首单商业票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是14家公司持有的合计6.56亿的商业票据的收益权。
总的看来,目前的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时效性与合规性问题。按照现行发审标准,交易所发行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仅需要强增信,出票人也需配合管理人进行尽调。而在合规性上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破产隔离的有效性。由于我国票据法规定了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具备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在不存在真实交易关系的情况下,票据资产无法直接作为入池的基础资产。因此目前资产证券化采取的是票据资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入池,且多数产品会采取将票据进行质押担保等的增信措施,但此种操作存在的风险就是,在票据持票人发生破产的时候,由于票据本身没有作为入池资产被转让,而可能仅仅作为质押,专项计划产生的收益就可能作为质押融资的收益而被纳入破产财产进行清算。2、票据收益权转让的有效性。由于目前票据支持证券化采取的做法是将票据资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入池,但是票据收益权的转让本身的有效性并未得到法律的确认,实践中有观点认为我国票据为无附息票据,除本金外无财产权,不具有收益权转让基础。3、刚性兑付的风险。目前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存在出票人全额保证金质押、银行通过票据保函为票据承兑人提供无条件的连带保证担保等增信措施,可能构成违反《资管新规》中关于刚性兑付的要求。
与之相比,标准化票据无论从创设效率、便捷性,还是合规性的角度看均优于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票据的出现会压缩其发展空间。但《管理办法》在规定了标准化票据的背书转让要求的同时,却未提及是否设立特殊目的载体以实现破产隔离;在上海票交所的试点实践中,并未创设特殊目的载体,仅设立了标准化票据产品托管账户。是否需要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基础资产破产隔离效果仍需要后续关注。
(四)以应收账款为核心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融资方式仍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平台融资主要围绕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中小企业背书,结合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与推动,应收账款凭证在平台上的“拆+转+融”的模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供应链上游的多级供应商进行传导,满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需求。
根据上文的介绍,从票据持有人申请创设标准化票据、承销商承销到最终在债券市场以及票交所流通,与供应链金融依托于应收账款为基础的机制相比较而言,供应商可直接绕开赚差价的中间商(供应链金融中主要为保理商)而节省一定的融资成本。此外,目前金融市场出现了应收账款票据化趋势,上海率先制定《关于金融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商业汇票发展供应链金融。因此,现有的以应收账款以及应收账款凭证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但是,标准化票据在发展的初期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存托机构以及票据经纪机构如何高效整合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如何对基础资产进行尽调以更好地评估商票、银票等不同类型票据存在的风险。2、在目前票据标准化成本、转化率、流通性并不明晰的情况下,短时间如何能够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3、现有试点标准化票据的基础资产信用主体单一,未来若不同类型票据重组则需要引入市场评级机构以评估风险,如何建立一个发达和高效的票据评级市场。4、标准化票据创设过程中需要完成申报票据、筛选票据以及投标申购流程等步骤,如何解决其规模和效率的问题。
而供应链金融通过近几年较为迅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晰的市场以及融资模式。无论是依托于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还是存货融资,核心企业仍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中心,在风控方面依托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同时结合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技术创新风控方式,实现“金融+科技”的有效创新来更好为中小企业获得高效融资。同时,供应链金融在助力核心企业整合供应链,以及帮助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过程中合理降低融资风险的功能上,是标准化票据暂时没有办法替代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供应链金融可以吸收标准化票据的市场融资优势,拓展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发展渠道,以更好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