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非专利实施主体(NPE)的威胁与应对(上)
人工智能领域非专利实施主体(NPE)的威胁与应对(上)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是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气象预测、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沟通交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运算来模拟人的思维流程,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地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研发、生产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了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能电网等“科幻性”的技术。
新型的技术形态会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未来,NP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动极大可能会成为影响相关科技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NPE全称Non-Practicing Entities, 即非专利实施主体。NPE一般不会自行研发,而是会选择低价购买小中企业或发明人所拥有的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然后寻找市场上运用类似技术成果的企业,以诉讼威胁或提起诉讼为手段,迫使对方支付许可费;或通过法院判决得到赔偿金而获利。本文以上下篇的形式梳理了人工智能领域侵权诉讼的难点以及NPE诉讼的特点,就人工智能领域NPE的威胁与应对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
NPE的特点
1、NPE概念及分类
NPE全称Non-Practicing Entities, 即非专利实施主体,是一个中性词,NPE可以包括高校、专业研究院所及个人研发者,同时也可以包括从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或个体发明人手中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公司或团体。
通常认为,目前在中国活动的NPE大致分为四类,即科研型NPE、转化型NPE、中介型NPE及投机型NPE。其中,投机型NPE即类似于通常所述的“专利流氓”或“专利蟑螂”,也称诉讼型NPE,这类投机型NPE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也最大(本文中以下所述NPE均指的是投机型NPE)。
2、投机型NPE的特点
投机型NPE低价购买专利,以诉讼为手段威胁市场上成功的公司,勒索许可费或通过法院判决得到赔偿金而获利。这些NPE的行为无端地增加了产品的摊销成本、减少了产品生产商的利润。任凭NPE肆虐无益于激励创新。
NPE倾向于在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布局,尤其喜欢布局模糊的、权利要求不具体的专利。因此,NPE的活动在包括软件领域在内的高新技术领域相对频繁。在这些领域的很多专利中,权利要求通常具有效果性特征或者功能性特征,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模糊。在诉讼过程中,NPE可以主张对于这些权利要求的多种解释,进而扩大解释这些专利的保护范围。因此即便目标公司提前作了必要的FTO检索和侵权分析,其可能也无法明确地规避这类专利的侵权风险。NPE在利用这些模糊的专利骚扰高科技企业时,往往并不向被告、甚至法院提供具体的特征比对表,甚至不明确产品的被诉功能。被诉企业因此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侵权,不能充分地估计诉讼结果,造成很大的应诉压力。由此产生的高额应诉成本和不确定的裁判结果会迫使很多公司接受不公平的和解或授权协议。
NPE通常瞄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产品销量大、利润率高、种类丰富、资金充足,因此更有可能支付较高的赔偿款或和解金。另外,这些高科技企业通常销售比较复杂的产品,在同一件产品上涉及的专利可能会非常多。鉴于一个产品,无论多复杂,只要涉嫌一项专利侵权,法院也可能裁判禁止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NPE诉讼通常会给高科技企业造成较大压力。
NPE在发起诉讼之前,通常也会对某领域做深入调研,对行业和相关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对诉讼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NPE通常具有专业的诉讼律师以及成熟的诉讼策略。因此,专心经营的企业也要了解和关注NPE的特点,才能有效的应对NPE。
二、
人工智能领域NPE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侵权的主要特点
人工智能(AI)是一种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技术领域,一些分析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会达到150亿美元。随着平行计算芯片的快速迭代,网络云计算的逐步推广,以机器学习算法为主导的人工智能应用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随着相关市场的不断升温,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者和企业也逐渐开始重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在美国近十年内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的授权数量成指数倍增长。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去年开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申请。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企业,如IBM、谷歌、苹果等,都非常重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开发和专利布局。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会给传统的专利侵权判定带来挑战。开发现代AI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直接人工干预远小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在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人工智能最多只是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最终的产品是人的智力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的主体和客体的认定都相对直接,侵权行为的体现也是相对直观的。相比之下,涉及人工智能的产品的侵权认定则比较复杂。一般来说,人工智能程序的开发流程是:开发者选定训练的模型、提供训练数据和指引;计算机使用模型进行运算;最终得出一个程序。这期间,预期得到的程序经过了多次迭代,开发者没有,或仅仅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内,直接干预最终程序的编写、编译;并且最终得到的程序也可能是动态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自发的改进、更新的。这期间,无论是训练数据、训练模型、训练工具、训练过程中的某一个最终程序的中间形态、还是最终的程序都有可能涉及侵权。并且,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往往由不同的主体开发、运营、维护,训练工具的提供方也通常是独立主体。因此,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可能产生的专利侵权贯穿这个程序整体的生命周期,可能涉及多个和这个程序有关系的主体。
2、人工智能领域NPE案件的趋势
由于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去年才开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申请,因此当前该领域已授权专利积累量还不多;但是可以预见,在短期内该领域的专利积累会有火速增长。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一些适合NPE的独特特点,因此笔者预计,在未来某一阶段,人工智能领域的NPE案件也会呈现出爆炸式发展。
(1)NPE偏爱权利要求范围相对模糊的专利
人工智能行业的诸多特点使与其相关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中会涉及到大量“效果特征”或者“功能性限定特征”,导致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对模糊。因此NPE公司以这一类权利要求提起诉讼时并不需要进行非常充分的特征比对和技术分析。这些相对模糊的权利要求也使得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很难准确判断侵权可能性,因此增大了应诉成本。这些企业为了避免不确定的审判结果,更可能会向NPE妥协,与之进行和解。
(2)人工智能领域大多为大型高科技企业,投入巨大、竞争激烈
人工智能领域门槛很高,多数企业属于大型高科技企业,公司生产规模庞大、投入高且技术复杂,产品所涉及专利数量多且关系密切。往往一旦产品的某个功能模块被认定侵犯某项专利权而被颁发禁令,会严重影响这个企业的整体业务。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是当前各国及各大企业争相占领的技术高地,技术积累及更新也非常快,因此专利布局非常密集。不同企业之间的专利布局难免出现交叉和类似之处,NPE比较容易挑选出部分合适的专利发起诉讼。因此该领域密集的专利布局会给NPE带来可乘之机。
(3)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侵权判定过程较复杂,增大被诉企业的应诉成本
人工智能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产品研发投入高,所以行业内一般有多家体量很大的跨国企业。同时,人工智能领域通常涉及到多领域技术知识的整合。在涉及多领域的侵权案件中,都会给法院审判以及被告做不侵权抗辩造成较大的负担。例如在通信和软件领域,很多具体功能需要通过复杂的技术实现,并且可能会出现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应用;由于涉及到的技术复杂,被告可能需要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或者本领域技术专家来对技术进行鉴定或分析。这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应诉费用和难度,也增加了被告向NPE妥协的可能性。
(4)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侵权通常涉及多个可诉被告,符合NPE的商业模式
对于NPE来说,仅通过一件侵权诉讼即可威胁到多个公司。这样一来,NPE很有可能通过一件诉讼就与多个公司达成和解并收取许可费。由于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侵权通常会涉及到多个主体,人工智能领域的该特点恰恰与NPE的商业模式不谋而合,即NPE通过有限的投入可能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即更多的被诉主体的参与。总体而言,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一行业特点是有助于NPE发起诉讼的。
(5)新专利法的实施可能会增加NPE诉讼
修改后的新《专利法》已经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专利法》加强了立法层面对于专利权人的保护。例如新《专利法》将专利侵权的法定赔偿上限由原来一百万人民币调整为五百万人民币;新《专利法》还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会对专利侵权诉讼产生激励的效果。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专利侵权诉讼的数量将会增加。赔偿额度的指数倍增也会吸引更多的NPE中国进行诉讼行动。结合NPE的特点考虑,笔者认为,高新技术领域中的NPE诉讼会快速增长。
* 未完待续,下篇我们将具体介绍NPE诉讼对相关企业的影响,并提供应对方式建议,敬请期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