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之法(二)——精解算法备案管理
算法之法(二)——精解算法备案管理
2020年底,作者发表了《算法之法——算法监管进入全球化时代》[1]一文,给出了全球的算法监管策略概览和监管趋势预测。时隔一年多,监管层对算法的认识日趋成熟,监管策略从分析研究层面进展至快速落地。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算法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其中,算法备案管理正式落地。
本文将依据《算法管理规定》中算法备案的具体规定,及与算法监管相关的其他规定、政策,解读算法备案管理机制。
一、算法监管思路解析
算法已经广泛且深层次地应用于电子商务、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保险服务等领域,算法推荐已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与此同时,正如网信办等九部门于2021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那样,“算法不合理应用也影响了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和网民合法权益带来挑战。”
(一)备案管理在算法监管体系中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算法监管的立法进程加速度进行,尤其是2021年,与算法监管相关的规定纷纷出台或征求意见。作为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的组成部分,《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形成算法安全风险监测、算法安全评估、科技伦理审查、算法备案管理和涉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等多维一体的监管体系。根据《指导意见》对监管体系的描述,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形成算法安全风险监测、算法安全评估、科技伦理审查、算法备案管理和涉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处置等多维一体的监管体系”,即算法备案管理是构建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监管思路
除了《指导意见》外,网信办于2021年9月1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也要求“优化算法推荐,明确推荐重点,细化推荐标准,评估推荐效果,按要求开展算法备案。”分析前述的算法治理相关规定中的监管思路,可以看到,备案管理系成为算法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实,这一监管思路与网信办针对其他信息服务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
1.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
早在2000年9月25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出台,第四条规定了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在2005年,当时的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发布的了《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专门针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备案工作作出指引。此外,《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于2011年1月8日修订时,第四条没有变化。
2. 区块链信息服务
2019年1月10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发布。根据该规定第十一条“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类别、服务形式、应用领域、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网信办针对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监管同样采用备案管理机制。
3. 算法推荐服务
2021年12月31日,《算法管理规定》发布,并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沿用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机制,服务提供者通过网信办指定系统办理备案(下文详解)。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备案管理详解
备案管理到底要怎么管呢?《算法管理规定》给出了较为详尽的答案。《算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备案主体 |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 |
备案机关 |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 |
申请时限 | 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 |
审查时限 | 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 |
备案内容 | 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 |
备案结果 | 发放备案编号 |
(一)备案主体
根据该条规定,算法备案管理的备案主体应当是“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算法管理规定》未就“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和“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给出明确的定义,上述定义又应当如何理解呢?
1.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
针对“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理解,可以参考网信办于2018年11月15日发布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以下简称“《安全评估规定》”)。《安全评估规定》第二条列举了“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情形,包括: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2.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
《算法管理规定》虽然未定义“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但该规定第二条定义了算法推荐服务,即在中国境内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并就算法推荐技术给出了定义:“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因此,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可以理解为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主体。
(二)备案范围
根据《算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备案范围包括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
并且,根据《算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三款,除在服务提供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应办理备案外,在备案信息变更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以及算法推荐服务终止服务之日起的二十个工作日内需要办理相应的变更或注销备案手续。
(三)违规后果
根据《算法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如果通过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备案等,面临的处罚包括: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予以撤销备案,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信息更新,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另外,如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算法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如果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终止服务未按照《算法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要求办理注销备案手续,或者发生严重违法情形受到责令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的,则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予以注销备案。
三、备案流程
随着《算法管理规定》的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以下简称“备案系统”)在《算法管理规定》生效当日正式上线运行,其官方网址为:https://beian.cac.gov.cn。备案主体可通过该网址进行算法备案,普通用户则可以通过该网址查询备案信息。
备案系统的上线意味着依靠“黑箱”算法杀熟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下文将带领读者登录备案系统,结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使用手册》,让读者对算法备案的流程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一)操作流程
打开备案系统官方网址https://beian.cac.gov.cn,并点击右下角“填报人员入口”进行注册登记,注册登录后开始依照要求进行填报,同一备案主体只需注册一个账号。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填报内容
1. 主体信息
算法备案填报人员需要填报真实有效的备案主体信息,包括备案主体的基本信息、证件信息、法定代表人信息、算法安全责任人信息、《算法备案承诺书》以及《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等。填写前需要先完成备案主体信息认证,审核通过后即可填写其他内容。
2. 产品及功能信息
首先需填写产品的基本信息,即产品的名称、服务形式、访问地址、服务对象等;完成上述步骤后,需添加产品的功能访问路径,若该产品的功能访问路径涉及多步导航,需按顺序依次填写;最后一步为填写产品功能,需要对功能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该介绍不能超过500字。
3. 算法信息
最重要的一步为算法信息填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填写算法基础属性信息,二是填写算法详细属性信息,三是填写产品及功能信息,四是确认提交。
算法基础信息填写模块包括算法的类型、名称、上线时间等基础信息,此外,还需要根据系统提供的模板,填写并提交《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及《拟公示内容》。
算法的详细属性信息则需要对算法的数据(数据来源、是否包含生物特征、身份信息等)、算法的模型(开源数据集和来源、自建数据集和来源)、算法策略以及算法风险与防范机制一一填报。
产品及功能信息需要填报人员根据备案算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勾选应用当前备案算法的产品或产品的功能。
在确认提交页面,会对之前的填报信息做一个汇总,填报人需对填报信息进行确认,如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可以返回需修改部分的页面重新填写,如确认无误,应勾选页面下方的“我承诺上述填报信息真实有效”,并点击提交按钮,完成算法备案申报。
(三)修改或注销
1. 备案信息修改
备案系统支持主体信息、算法信息以及产品及功能信息的修改,如需要修改备案信息,点入相应页面进行修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已经通过审核的信息再行修改,需要重新审核。
2. 算法备案注销
注销已备案的算法需要填报人登录后进入“首页-备案信息-备案申请详情”页面,在页面中将显示已备案算法的主要信息,页面右下角有“注销”按钮,点击即可注销备案算法。
结语:
算法推荐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用户带来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杀熟”、沉迷诱导、舆论引导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监管措施的出台,确立了算法备案、算法评估等制度,剑指算法乱象,使算法监管与治理不再无法可依。期待在《算法管理规定》施行后,能够实现清朗网络风气、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初衷,让算法真正成为服务用户的技术。
[注]
声明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联系作者(fanxiaojuan@zhonglun.com);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