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核心环节:储能电池行业发展政策及合规要点前瞻
新型储能核心环节:储能电池行业发展政策及合规要点前瞻
一、引言
新型储能不仅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技术,而且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作为新型储能的关键技术路线之一,新型储能电池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以及新型储能的蓬勃发展,电力系统的发电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对于新型储能电池的需求逐步增加,新型储能电池行业迎来时代性发展机遇。以作为新型储能的一种主要形式——电化学储能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为551万千瓦,约占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容量的12%,同比增长68.5%,在保守场景下预计,2021至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7.4%,呈高速增长态势。[1]
2023年6月16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兼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领域,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动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推动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突破。另一方面,推动高功率密度电池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工程化。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支持新型储能科技创新,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持续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结合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投融资法律服务经验,对新型储能电池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相关政策规范、合规运营要点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指引。
二、新型储能电池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
(一)新型储能电池的产业链条
依据《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的相关规定,新型储能指的是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根据新型储能市场实践[2],新型储能主要包括热储能、电储能、氢储能,其中电储能又主要包括机械类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的主要形式即为本文提及的“新型储能电池”,即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实现储能的电池,储能、新型储能和新型储能电池的关系详见下图:
点击可查看大图
新型储能电池处于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链条的中游,其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及设备,下游主要包括应用领域及电池回收。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链条的中游主要包括储能系统及集成,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其中最核心的是由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组成的储能电池系统,其在储能系统的占比约为65%[3]。此外,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对于2021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储能投资领域的统计数据,从产业链条来讲,电化学储能领域中,投资布局向中游集中更为明显,超过70%的被投项目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被投项目占比不足1%[4]。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链条详见下图[5]: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新型储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在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2.0%、液流电池储能占比1.6%、铅酸(炭)电池储能占比1.7%、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2%。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6]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呈现出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的特点。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对于2021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储能投资领域的统计数据,从技术路线上来讲,86.1%投向电化学储能,其中的绝大多数与锂离子电池相关,少数其他方向项目包括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7]。此外,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液流电池赛道迎来了投融资的高峰,纬景储能、大连融科、国润储能等液流电池企业获得了大额融资,全帆液流电池是目前液流电池赛道的主流。根据相关统计,液流电池赛道在2023前五个月融资总额已超20亿元,超过2022年储能领域拿到的全部资金。[8]
我国新型储能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头部效应明显。目前储能市场上技术占比较高的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代表公司如下表所示[9]: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三、新型储能电池行业的相关政策规范
2017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门发布储能行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于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进行明确部署。此后,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引导和支持新型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的政策或者规范性文件。截至2023年6月30日,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有代表性的主要政策规范如下表所示。
(一)国家层面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省级层面
点击可查看大图
四、新型储能电池行业的合规运营要点
(一)标准规范
2023年2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该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八个方面,并且提出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因此,包括新型储能电池在内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
依据《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若违反相关规定,相关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责任。因此,在新型储能电池投融资项目中,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如若违反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推荐性标准,尽管其虽非强制执行标准或自愿执行标准,但企业一经接受并采取或双方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必须共同遵守从而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关于储能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如下表所示:
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业务资质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经验,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在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可能涉及下表所述的主要业务资质或者合规手续。因此,在新型储能电池投融资项目中,需要重点关注:公司是否已具备或者取得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相关业务资质或者合规手续,相关业务资质或者合规手续的取得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均在有效期内、若即将到期是否存在续期障碍等。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三)安全生产
“储能产业的本质就在于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安全问题一直是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10]根据《国内外储能电站火灾或爆炸事故统计与分析》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21年全球共发生32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这32起爆炸事故,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按照电池种类划分事故,三元锂离子电池共计26起占比81.3%、磷酸铁锂电池及锂电池分别2起各占6.3%、钠硫电池及铅酸电池分别1起各占3.1%。二,2017年以后的事故约30起,这说明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但是事故频发。[11]
依据《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制定并且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等。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于2023年7月1日实施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GB/T 42288-2022)(以下简称“《安全规程》”)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维修试验、应急处置的安全要求,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铅酸(炭)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运行、维护、检修及安全管理。尽管《安全规程》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但是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可以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在新型储能电池投融资项目中,需要重点关注:公司是否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发生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是否存在其他违反安全生产方面法律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形等。
(四)科技成果转化及核心技术
新型储能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型储能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新技术及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在新型储能蓬勃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蔚然成风的背景下,许多新型储能电池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以下合称“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在新型储能电池投融资项目中,需要关注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问题。
一方面,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项目经验,高校院所与新型储能电池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企业自高校院所受让科技成果或者取得科技成果授权许可、高校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等。若涉及前述情形需要关注:核心技术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核心技术的权属是否清晰;核心技术对于合作研发或技术授权是否存在外部的技术依赖,企业是否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与主要专利及产品的对应关系;存在共有专利的原因及形成过程,双方对于共有专利或者授权专利使用的主要约定,是否存在瑕疵、纠纷或者潜在纠纷等。
另一方面,依据《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征得单位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在原则上不超过3年时间内保留人事关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若涉及前述情形需要关注:高校院所兼职或离岗创业人员的职务和级别,是否遵守可能涉及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人员兼职或者离岗创业的内部管理规定;企业对于兼职或离岗创业人员是否存在人员或者技术上的依赖;兼职或离岗创业人员形成的科技成果是否涉及在高校院所的职务发明,是否存在侵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情形,是否存在瑕疵、纠纷或潜在纠纷等。
五、结语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保障、技术研发的驱动、市场引导的激励,新型储能电池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2]纵观我国当前的新型储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以全钒为代表的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电池通过试点示范项目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
基于上述,本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新型储能电池投融资项目经验,对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在标准规范、业务资质、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及核心技术等方面涉及的合规运营要点进行初步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新型储能电池领域的投融资提供参考和指引。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