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信息网

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30

浏览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素养,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各大中小型企业以及其它单位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学、ERP沙盘模拟实训、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劳动关系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

三、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校内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

(二)主要专业实验(实训): 

1.基于课程本身所进行的部分小型实践实训环节,如:SAP(用友)软件实训,商务谈判实训,会计学实训;

2.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综合实践,如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等、现代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学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创新创业实验和社会及市场调研(调研类课程)等;

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能力和素养的专业训练,如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并与案例分析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掌握工作分析、招聘甄选、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学生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包括各大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其它单位机构。

六、专业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以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途径,“能力+知识+素养+职场适应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的特点反映在如下方面:

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城市发展助力。

专业的建设及特色反映出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厚基础、宽口径、以敬业、创新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为立足之本,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起点,不断满足服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开展第二课堂和注重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铸魂。

学院注重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两大环节,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团委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商务模拟谈判大赛、模拟求职比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同时,通过与链家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增强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须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习。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

发挥专业带头人引领作用,建立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本专业除聘任云南大学二级教授施本植为学科带头人,全面指导专业建设外,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积极聘请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省内外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产学研结合,进行实践能力培训;鼓励各专业老师积极取得各种职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制定合理的职称聘任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专业课教师逐步完成“双师型”培养和转型。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不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在教学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学理念,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积极采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当代90后00后学生的欢迎;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强调对课前预习、平时作业、课外阅读、课外讨论和期中考试环节的考评(根据课程性质,采用考查、考试、小组演练、课程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技术技能证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初级会计师等。

        八、技能比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等。 

上一条:市场营销 下一条:会展经济与管理